八(總71)、合穴為何治療臟腑之病,董氏奇穴治療臟腑病與合穴有何關係?

答:《靈樞.四時氣》:「邪在腑,取之合。」《素問.咳論》:“治臟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說明六腑的疾病,臨床可取合穴予以治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治內腑奈何?……岐伯曰:取之於合。」「滎俞治外經,合治內腑。」

這是從五輸穴的分布來確定其治療範圍的。這些皆與穴位的空間性及時間作用有關。大意是說滎穴、俞穴適於治療各經所過的體表和所屬經脈病變,合穴則適於治療體內各自所屬六腑的疾病。滎穴和俞穴在肢體遠端,部位較淺,經氣表淺,所以善治體表(在外之經脈病)及所屬五官的病證;而合穴所在部位較滎俞接近軀幹,合穴皆在肘膝關節附近,經氣最後匯集,如百川的匯合入海〈合,有匯合注入之意〉,故稱合,合穴附近肌肉筋束較厚,脈氣深大,神經幹較為敏感,較易得氣。經氣較盛,能深入臟腑,故善治臟腑病證。又合穴善治慢性病,中醫有「久病入府」之說,因此合穴善治久病慢性病之臟腑病,不同於滎俞之善治外感新病或時間時甚半深半淺之病。這些取穴原則,對臨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所謂合治腑病,也包括非神志性之臟病(病在臟者取之井,一般是講有神志病類的臟病針井穴),陰經之合穴屬水,主先天主原氣腎氣。能補腎水之不足;陽經之合穴屬土,主中氣脾氣,能補脾胃之不足。

由於在肘膝關節附近的合穴,肌肉筋束較厚,脈氣深大,較滎俞接近軀幹,所以善治臟腑病證。因而董氏奇穴之幾個治療臟腑病的穴組,如駟馬上中下治肺、通闗通山通天治心、通腎通胃通背治腎、天黃明黃其黃治肝等穴,皆在合穴之上大腿部位取穴,這些穴位皆屬肌肉豐厚之處,脈氣深大較易得氣,且接近軀幹,善治臟腑病證,因此在取其治療臟腑疾病。

又十二經別皆在肘膝以上入走內臟,與五輸穴脈氣銜接,因此董氏奇穴設在肘膝以上肌肉筋束較厚之大腿部位,與經別也有一定關係。此外十二經別的出入離合補充了十二經脈循環之不足,例如足少陽膽經不行於心,但膽經之經別貫穿心臟,為心與膽通找到了明證。至於主治脾胃臟腑病之下三皇則在小腿,則又與消化器官胃大小腸之下合穴在小腿較低位置有關。董氏奇穴治療肺心腎三藏之三組穴位皆在胃經與脾經包位的經線範圍內,也表示董氏奇穴重視脾胃學說,或者這些臟腑與脾胃相關,及如前次討論所提胃經何以行於胸腹之理類同。

:有些題目的確不小,限於時間及篇幅。無法更詳盡的討論或答覆,歡迎各位朋友來電或來信,貢獻寶貴意見。不少朋友提問將來是否能集中題目出版單行本,現在來說還言之過早,這樣的準備是有的,因此對一些題目刊出後我們還是繼續的在討論,並進行補充修訂加以紀錄以求未來更為完備。(2009年3月22日刊出 )

七(總70)、問:研究董氏奇穴一般以1973年董景昌醫師著作的《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所列穴位為標準。但也有人以1968年之講義為主,你有何看法?

答: 早在第一回第三題討論題中我就曾特別聲明:只有1973年董老師親定的《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才是正統,研究董氏奇穴的穴位應該以《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所列穴位為標準。如果目的是研究董氏奇穴之淵源或歷史,那麼以1968年之講義為據當然有其必要,因為那是董氏奇穴最早期的文獻之一。但若要以此作為臨床應用及董師學術研究之主軸,而棄置《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不顧,則此種捨大而就小,捨全而就偏,捨新進而就老舊的作學問方法,不啻為開倒車之舉,這就無異於要研究本人寫的董氏奇穴,捨最新的著作《董氏奇穴講座穴位學》(2003韓文版,2006中文版),而去研究舊的版本《董氏奇穴針灸學》(1992年出版)或《董氏奇穴針灸發揮》(1980年出版) 。又如研究我寫的針灸手法及配穴,捨最新的《針灸寶典》(針灸經緯升級本,2006年出版)而去研究《針灸經緯》(1975年出版)一般,捨新書而就舊書,一樣是不太合常理的。

    時代總是前進的,學問也是前進的,1968年的版本穴位不全,治療及說明都很簡單,只能說是奇穴的初期階段,只可以作為歷史源流探溯,而1973年董老師親定的《董氏針灸正經奇穴學》才是成熟之作,兩本書發表時間雖然只距離五年,但穴位基本增加許多,治療也多有補充而臻於完備。試從一一部位來看即可見其端倪,1968年版一一部位只有六個穴位,但1973年版卻有二十七個(或說為二十七組)之多。其間差距之大之遠豈可以道里計?

老師之所以在1973年會出版該書,有幾個原因:一是基於針灸在尼克森1971年訪問大陸後,外國來台學習及台灣島內學習針灸者日眾(中文出版不久英文譯本亦隨後出版),有必要有一套標準教材教授學生;一是該書內容當時已有相當部分發表於莊XX先生之《XX醫學雜誌》,因為係一次全部交稿給莊先生,豈知莊先生竟將其餘尚未發表之內容竄改穴名以《XXXX奇穴集》出版,為防止其繼續侵權及誤導社會,而必須出版一本完備而詳實的奇穴書籍,以正視聽。在此情形下,1973年版的《董氏正經奇穴學》必然不是泛泛普通之作,而應係成熟之作,此書出版後老師仍日益精進,可惜及遺憾,兩年後老師竟憂憤而逝,更多的精華亦隨之而去無法面世,殊堪浩歎

六(總69)、陽經多一原穴之原因為何?

:原穴的分布有一特點,即手不過腕,足不過踝,上肢之原穴皆位於腕關節處或腕關節與掌指關節之間;下肢原穴皆位於踝關節處或踝關節與跖趾關節之間,呈現了手不過腕,足不過踝的特點,基本上都分布在手足大小關節周邊。

原穴在六陽經中,排列於五輸穴的俞穴之後,原穴多居脈氣豐盛處,脈氣在俞原之處比較盛大,諸臟(陰經)之原恰與俞合,而諸腑(陽經)之原在俞穴之後,為另設之原穴。為什麼陽經要另設原穴。《難經.六十二難》說:「腑者陽也,三焦行於諸陽,故置俞,名曰原」,陽經另加一「原」的原因是因其屬「陽」,陽經一般脈氣較陰經為長。滑伯仁說:「膀胱之俞束骨,過於京骨為原。膽之俞臨泣,過於丘墟為原。……大腸之俞三間,過於合谷為原,蓋五臟陰經,止以俞為原,六府陽經,既有俞,仍別有原。」也在指陽脈脈氣經過俞原一帶較長,可以說陽經自俞至原此一區帶皆可謂之原。而陰經在腕踝以下只有三個穴,陽經則多至五個穴,其中包含一「原」穴。原穴所在之處多較平坦寬闊,陽經由其明顯,穴位亦合其義。此處肉多,亦多主氣,氣多則與脾相應,能補後天。又原穴與三焦原氣及腎間動氣相應,能補腎補先天,可以說原穴能脾腎雙補,先後天並調,所以主治作用特別廣泛,療效亦高,此以在前回(的九回)第五(總六十一)題提過在此,不在多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