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症之經方應用及心得

經方即《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中的方劑,臨床不但治療慢性及頑固性疾病療效顯著,用於治療急危重症效果亦極為突出實用,余臨症近四十年以經方治癒急危重症病例甚多,這裡簡單的談談這方面的心得及使用經驗,下面即就常見的急症談談用藥大法。

一、高熱

經方治療高熱有起效速、降溫快的作用與效果,治療高熱常用的經方有:麻杏石甘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大柴胡湯、小柴胡湯、大承氣湯、白虎湯等,這些都是很好的有效方。

1.大青龍湯臨床治療外感高熱,降溫作用快而顯著。一般以體溫略高,伴有煩躁,手足燥動不安,面赤口乾等症者用之,常用於治肺炎。也曾以大青龍湯加減治療傷暑高熱,皆服1~2劑即熱退。

2.麻杏石甘湯對於外感風熱,邪熱壅肺的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感冒、肺炎等的發熱、咳喘,如見口渴、汗出、脈數、苔黃等用之,效如桴鼓。多能獲得心應手之效。臨床個人嘗加銀花、連翹、蘆根而效更佳。麻杏甘石湯是治療肺炎最最常用的方子之一,應與白虎湯區別,白虎湯所治之高熱以口渴為主;麻杏甘石湯所治之高熱以喘咳為主。同是肺炎一為高熱口渴煩躁(偏陽明),一則以咳喘為主(偏太陽)。

3.小青龍加石膏湯治療咳喘兼有高熱者,《金匱要略》原文說:「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肺脹的主證,就是咳嗽而喘。此方主治寒飲挾有熱邪,證見身熱煩躁,或挾有少量黃塊狀痰者,現用來治療支氣管肺炎繼發白色念球菌感染發熱有效。

本方與大青龍湯均有解表宣肺、清熱除煩的作用,但大青龍湯偏於解表發汗,藥力較峻,而本方偏於蠲飲散水,藥勢較緩,為其不同之點。兩者皆有煩躁證,大青龍湯不汗出,小青龍加石膏湯心下有水氣,是二方之所異。

4.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治療高熱,下列幾種狀況尤佳:(1)老年高熱:老年腎氣不足,寒邪易乘虛直入少陰,形成太少兩感。(2)房事後感冒高熱,房事後腎精虧虛加上勞累,寒邪乘虛直入少陰。(3)少陰體質或腎氣虧虛感冒後形寒,氣怯,頭痛,躊縮嗜臥,肢節痛楚,身無汗,四肢不溫者。此為陽虛兼感寒邪。亟當溫經發汗。曾治療老年病患體溫持續於39~40℃之間。恐其虛脫,亟當溫經發汗。從太陽,少陰兩感論治。以麻黃附子細辛湯治之而癒。

5.大柴胡湯治療外感風寒不解,邪熱傳入少陽陽明或邪熱內結,鬱於膽胃而致之發熱甚效。大柴胡湯用於治療高燒、肺炎的脅骨脹痛、噁心、便秘,方中加入生石膏更佳。對於小兒高熱,如病毒性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若中醫辨證為少陽、陽明合病。服大柴胡湯絕大多數在一二劑內治癒。此湯之柴胡、黃芩均有退熱作用,大黃、枳實則有釜底抽薪清除陽明實熱之功,是退熱關鍵。

6.小柴胡湯和解少陽治療高熱,主要熱型為往來寒熱,常見病人寒熱往來,體溫39℃甚或更高,投以小柴胡湯加味即效。若熱度偏高,以小柴胡湯加石膏甚效。另發燒退燒後熱度又起者,用本方治療,可迅速退燒而癒,余臨床曾治癒多例。對於婦產科高熱,婦科在經期、產後而有高熱者,即所謂之熱入血室證,以小柴胡湯治之亦甚效。

7.白虎湯治療高熱見到口渴,汗出,脈洪大(或浮大),此為邪熱進入陽明氣分,用白虎湯隨證加減,每用必驗。有顯著療效。治一中年男病患高燒數日,體溫持續在38~39℃之間,有時達40℃,口渴,汗出,脈浮大,以白虎湯重用生石膏一兩半,加銀花、連翹、鮮蘆根等清解透達。連進三劑,熱退而安。

8.白虎加人參湯治療陽明熱盛,傷津較重而氣陰兩傷者,多用於患高熱但已用發汗劑,仍壯熱不退,且增煩渴,口乾舌燥者。

9.竹葉石膏湯為養陰生津,清熱益氣之劑,曾以此方治癒高齡病患多日高熱,且熱可達39~40℃氣虧傷津而舌燥唇乾者。導師劉渡舟(劉老為傷寒論泰斗,係余之傷寒論博士導師)曾以竹葉石膏湯治癒乳癰(急性乳腺炎)手術後,高熱39℃,遍用各種抗菌素無效病患多例。治療高齡及乳婦之發熱均著眼於熱邪甚而氣陰傷。

10.大、小、調胃三承氣湯為通裏攻下的代表方,主要用於陽明腑實證熱病的高熱、抽搐、昏迷、譫語、腹滿不大便或瀉利不爽,滯下腐臭,苔黃,脈滑數等症。大承氣湯為峻下熱結之劑,用之治療熱結陽明之腑熱重結滯亦重,痞滿燥實證具備的陽明證;小承氣湯為輕下熱結之劑,用於陽明熱盛,燥屎初結,痞滿但燥堅不甚,以痞、滿、實為依據之腑實證;調胃承氣湯為輕熱瀉結之緩下劑,用於燥熱鬱結胃腸或大便燥堅,以燥、實為依據(熱重)痞滿不甚者。三承氣湯治療高熱而便秘者有"釜底抽薪"之效。

二、氣喘

經方治療氣喘尤其是急喘暴喘有很好的作用與效果,治療急喘暴喘常用的經方有:麻黃湯、麻杏石甘、小青龍湯、桂枝加厚朴杏子湯、真武湯等,皆為治喘效方,各有其用。

1.麻黃湯治風寒外束,肺氣鬱閉之氣喘,常以本方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是治太陽傷寒之主方。治療流感、只要對症,一般服二、三劑即汗出熱退而癒;治療肺炎及感冒哮喘亦僅數劑即解。此方之病機為風寒束表,營衛凝澀故惡寒發熱身疼痛;腠裡閉塞故無汗;肺失宣降故氣上逆而咳喘。辯證首重無汗、惡寒、脈浮緊、不渴、舌苔薄白。若汗出不惡寒,脈沈遲或尺中微者禁用。本方治療肺炎及上感均獲良效,治哮喘發作之標證可緩解喘息。

2.麻杏石甘湯近年廣泛地應用於治重症肺炎、麻疹肺炎、支氣管肺炎等,均效果顯著。本方加味治療小兒咳喘,小兒肺風痰喘,百日咳均獲良效。邪熱鬱閉於肺、發熱口渴、有汗或無汗、咳逆氣喘,甚則鼻翼煽動,苔黃、脈滑數,為麻杏石甘湯之適應症。

麻杏石甘湯病機為太陽陽明合病,風寒化熱,熱遏肺閉。裡熱壅肺則薰蒸作汗(非表虛自汗),肺氣閉塞則氣逆咳喘。本方能治邪熱壅肺各種病症,如感冒、氣管炎、哮喘、麻疹(尤其小兒麻疹常用)、百日咳、肺炎、白喉、爛喉痧、鼻淵等。麻杏甘石湯屬風熱證(或風溫證),證狀多為熱證,如眼屎稠黏而乾,鼻涕稠黏黃綠如膿,痰液色黃綠稠黏量少。

如高熱氣喘兼有便秘,甚則神昏,此由痰熱阻於肺胃,可用麻杏石甘合小承氣湯清泄肺胃之熱,使熱退喘平。

3.小青龍湯治療頑固性過敏性支氣管哮喘之急發哮喘症,發作者其中多數長期服用西藥及噴霧劑,療效不理想。辨症為風寒外束痰飲內停、濕遏陽氣,肺氣上逆,以小青龍湯加味,重用炙麻黃5錢結果甚效,快者服藥後半小時即見效,多在兩小時內哮喘即平, 3、5劑後病情趨於穩定,哮喘基本控制,為余最常用之治療效喘方。

. 4.桂枝加厚朴杏子湯原治經常或素有氣喘者加上桂枝湯證狀(患了傷風)外感引動內在痰飲宿疾,或外感誤下引起咳喘。肺衛失宣而氣喘發作就可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本為宿有喘疾,復感風寒而設,雖以外散風寒宣降肺氣,內化痰濕肅降氣逆立法。臨床只要抓住肺寒氣逆之主要病機,即可投以本方,甚具效驗。余常用治喘家外感而喘發作或剛發作者甚效。已故名老中醫蒲輔周用此治腺病毒肺炎,症見高熱、無汗、面色青黃、咳而喘滿、舌淡苔灰者,用之取效。
5.真武湯治療陽虛水氾之氣喘甚佳,真武湯能溫陽利水則咳喘自安。本方治療老年陽虛咳喘,慢性咳喘持續發作或慢性咳喘急性發作,本方都是常用效方,治療多例老人心腎陽虛之咳喘,如治一肺心病十餘年,受寒復發。端坐呼吸,張口抬肩,氣急胸憋,心悸唇青,小便短少,雙足浮腫,舌紫邊略發青、脈沉細。此乃心腎陽虛兼淤。以真武湯加味(加乾薑、細辛五味子、丹參、葶藶子)治之,3劑而咳喘輕減,可平臥,小便較暢,雙足浮腫亦減小甚多。效不更方,續服5劑,諸症續輕,咳喘漸平少發。

真武湯善治陽虛水氾或心腎陽虛之症。不論消化系統病、循環系統病、泌尿系統病、神經系統病多有呈現陽虛水氾或心腎陽虛之症者皆能治之。亦善治呼吸系統病:慢性氣管炎、肺氣腫、肺結核、胸膜炎、支氣管哮喘、肺炎、年高氣弱久嗽。真武湯尚用治眩暈,心衰,水腫,腎炎,傷口不癒,震顫,尿毒等療效極佳。本方治療老年人之喘症最宜,

除上述各方外,也有治療哮喘偏熱便秘兼瘀的,用大柴胡湯加桂枝茯苓丸,一、二服後,可漸停胺茶鹼類固醇,已故名老中醫胡希恕就有許多這種醫案。

三、急性出血

中醫治療出血症,尤其是急性出血,療效顯著,經方中治療各種出血的方子甚多,金匱要略對於血證立有專篇論述,如“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篇就詳述了吐血、衄血、便血等,提出了瀉心湯、黃土湯、柏葉湯等著各方劑。

1.瀉心湯由大黃黃連黃芩組成,習稱三黃瀉心湯,是治療急性出血止血的常用效方,臨床觀察和驗證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尤其是胃、十二指腸潰瘍和炎症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效果甚佳,三黃瀉心湯在運用上以治療急性火熱性出血為要點,仲景原治心胃火旺之吐血、衄血。方輿輗云“此方不但治吐血、衄血而已,下血、尿血、齒衄、舌衄、耳衄等,一身九竅出血者,無一而不治,真治血之玉液金丹也。”後人據此,用治實熱血證,包括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多能快速取效。臨床治支氣管擴張咯血、肺結核咯血、也取得肯定療效。”還用以治療婦女逆經等均可迅速止血。日人龍野一雄氏用本方治各種充血性出血,包括吐、咯、衄、牙齦出血、眼底出血、腦溢血、結合膜出血等,均取效顯著。

此方配伍周到,能釜底抽薪,降逆瀉火,故對消化道出血的氣逆火盛型,均可借法。對瀉心湯中單味藥的研究以大黃為多,大黃止血由來已久。大黃還具有較強的抗感染、抗休克作用。大黃有行瘀止血之功,而無留瘀之弊。已故名老中醫姜春華認為:「大黃止血確有實效,多年用於出血症,無一僨事,且對虛人出血不禁,對肺胃出血均效」。臨床驗證單味大黃止血雖有較好療效,但配合白芨可提高療效。余以三黃瀉心湯加白芨治療數例上消化道出血確有較好止血效果。

有報導用半夏瀉心湯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者,效果亦佳,分析認為:本證之吐血係胃中熾熱所致,半夏瀉心湯乃寒熱並用,苦辛並進,能調和陰陽,順其開降,故能治之。

2.側柏葉湯為溫經止血之劑,主治失血日久不止,去血較多,病情屬於虛寒者。李時珍說:“乾薑,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又能去惡養新,有陽生陰長之意,故血虛者用之。凡人吐血、衄血、下血,有陰無陽者,亦宜用之”。《備急千金要方》以本方加阿膠,治“吐血內崩上氣,面色如土”之候,並治“上焦熱,膈傷,吐血、衄血或下血,連日不止,欲死”等(即本方去柏葉加竹茹、阿膠)。方中馬通汁,今已不用,後世醫家多改用童便,療效相同。

有報導用本方治療肺結核咯血獲得較為滿意的療效,也有報告用於治療胃潰瘍吐血者,本方還可應用於中氣虛寒而致的吐血、便血崩漏等各種血證。《蒲輔周醫案》中治一男舊有胃潰瘍,因過度疲勞,加之外出逢大雨受凉,飲葡萄酒一杯後,突然發生吐血不止,經住院治療2日,大口吐血仍不止,,半夜後請蒲老處方止血。蒲老曰:吐血已兩晝夜,若未穿孔,尚可以服藥止之,詢其原因由受寒飲酒致血上溢,未可以凉血止血,宜用《金匱要略》側柏葉湯,處方:側柏葉9克,炮乾薑6克,艾葉6克,濃煎取汁,兒童小便60毫升,頻頻服之。次晨往診:吐血漸止。原方再進,加西洋參12克,益氣攝血,三七(研末吞)6克,以止血消瘀,頻頻服之。次日復診:血止。

3.赤小豆當歸散治療病灶在肛門附近的便血,《張氏醫通》用治腸癰便毒及下部惡血諸疾,現常用於狐惑病、痔瘡、便血,先血後便,血色鮮紅,或便膿血,腹不痛,無裏急後重者。每加炒槐花用之。此為濕熱下注於肛,而致肛門赤爛,便下鮮血。治當滲濕清熱,化瘀止血。本方能利濕清熱,解毒排膿,活血化瘀,緩急止痛。方中重用赤小豆利濕清熱,解毒排膿,佐以當歸化瘀止血,消腫定痛。更以漿水服之,以助利濕清熱,化瘀排膿之效。先血後便之便血,屬於濕熱者,皆可用本方並治之。

4.竹葉石膏湯加味治療支氣管擴張咯血,屬氣陰虧虛者。本方證多有肺部燥熱證候,其病根實源於胃熱。喻嘉言制清燥救肺湯,治燥熱傷肺之症,即從本方化裁而出。余曾治一男支氣管擴張已多年,秋末之際勞累及受涼復發。咳嗽氣短,咯血鮮紅,口渴,脈細數,苔薄黃。病係肺燥傷氣,復感外邪化熱迫血妄行所致。治宜益氣養陰清熱止血,益氣則氣能攝血,清熱則血能歸經,以竹葉石膏湯加白芨、茅根治之,2劑即咯血顯著減輕。續服3劑,諸症消失。

竹葉石膏湯證屬虛熱裏證。臨床證常見發熱,多汗,虛贏少氣,氣逆欲吐,心煩胸悶,口乾喜飲,或喉乾咳嗆,溲赤便堅,舌紅少苔,或黃燥苔,脈細數無力。適用於肺熱、胃熱以及熱病後期津氣兩傷,餘熱未盡各症。余臨床常用該方,治療熱病後,餘熱未解的氣陰兩傷證;還治陽明經的胃氣過盛的多汗證。

5.甘草乾薑湯用於寒性出血,甘草乾薑湯以炙甘草、乾薑二味藥組成。炙甘草能補中益氣,乾薑辛熱溫陽,主溫肺胃之陽,辛甘合用為助陽之劑,因而可以治療肺、胃虛寒造成的一些疾患。後世醫家治脾陽虛衰,不能統血而大便下血之證,用本方溫脾以攝血,並把乾薑改為炮薑,而取得了療效。如《直指方》用本方治“男女諸虛出血,胃寒,不能引氣歸元,無以收約其血。”。《朱氏集驗方》稱本方為“二神湯”,治吐血極妙。《證治準繩》引《曹氏必用方》云“吐血有宜溫者,甘草乾薑湯是也。”這都是指溫脾攝血而言的。若陽熱亢盛,迫血妄行之出血,則實非本方所宜。

已故名老中醫岳美中曾治一汽車駕駛員鼻衄不止,血湧如泉達五小時,面如白紙,失神不語,脈來若無,岳老用甘草乾薑各9克,即煎冷服,兩小時後手足轉溫,神清脈起,衄血漸止。

6.豬苓湯治療尿血常用,本方治血淋為中外醫家所重視,日本醫生甚至列為泌尿系統感染的首選方。尤適於陰虛火旺,移熱膀胱之尿血。現常用豬苓湯治膀胱炎、尿道炎等引起的尿痛、尿澀、尿急、尿血屬陰虧水熱互結(尿色短赤不暢)者,有很好療效。豬苓湯湯證原係腎陰不足所產生的水液病變,停水與內熱相互搏結,則形成了水熱互結這一特殊的病理結果。臨床表現既有水邪為患的小便不利,咳而嘔渴(口乾舌燥),或下利等證,又有陰虛內熱的心煩不得眠。除此之外,腰部酸痛和尿血亦是該病證的二種常見症狀。並可見舌質紅絳、脈細數等。湯中滑石清熱利水,阿膠滋陰潤燥止血。豬苓湯現除用於血尿外也治泌尿系統感染、石淋,結石、乳縻尿等。余以此方加減治癒此類病患多例。

7.膠艾湯為治婦人下血之常用方劑,不分胎前產後,經期漏下,均可用之。常用於崩漏證,月經不調、月經過多,經水愆期不去、淋漓不斷者者。還用以治功能性子宮出血,產後惡露不絕、產後子宮復舊不全的出血不止者。妊娠下血者(先兆流產),尤可止血安胎。亦可用於內科疾患的紫癜、便血等。本方所治之婦人下血,多屬沖任不足,陰血不能內守所致。余臨床以此方治癒月經來潮量多,淋漓不盡,或1月兩潮者數十例,療效極佳。又以此方加白朮、地榆炭、桑寄生治療妊娠下血者(先兆流產)多例,輕者服三四劑,重者服五六劑即治癒。
也有用理中湯治療脾虛血崩者,病機是中焦脾胃氣虛,血失統攝,運化失職。導致經多血崩,則取本方加茜草、烏賊骨等。方中乾薑易炮薑入血分止血。
 

四、急吐

1.大半夏湯為補中降逆、胃反嘔吐之主方。善治頑固性嘔吐,《金匱》原文說:「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沈明宗認為痰火上溢,則胃反嘔吐,半夏在此能滌飲下逆。唐容川說:「此反胃即脾陰不濡,胃氣獨逆,今之膈食病是矣。或糞如羊屎,或吐後微帶血水,用半夏降沖逆即是降胃,用參、蜜滋脾液以濡化水穀則腸潤穀下。」。方中以半夏為君藥,降逆止嘔,臣以蜂蜜養脾潤燥,兼制半夏之燥。佐以人參補脾益氣,配合半夏,使脾氣得升,胃氣得降,又可伍蜂蜜益脾生津。其用水蜜和勻煎藥者,(原書曰:水蜜合揚二百四十遍),取其性柔,以養胃陰而不燥也。甘不膩膈,燥不傷陰,且使藥力留連於中焦也。

臨床體會,運用大半夏湯臨證應用要點為:嘔吐日久,頑固發作;大便乾結便秘。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滑少力。凡使用得當,確有殊效。現代常用於胃腸神經官能症,賁門痙攣,幽門水腫痙攣狹窄,幽門梗阻以及腫物等引起的嘔吐等。《千金方》治胃反不受食,食已即嘔吐,於本方加白朮一兩,生薑三兩。

2.小半夏湯善治水飲之嘔;《金匱‧嘔吐噦下利篇》:「諸嘔吐,穀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本方治痰飲內阻胃氣上逆之嘔吐,飲邪內阻,胃失和降,則上逆為嘔,穀不得下。治以燥濕化飲,降逆止嘔。方中半夏燥濕除痰,和胃降逆,為止嘔吐之要藥,配合生薑,既可制約半夏之毒性,又加強溫胃散寒,降逆止嘔的作用。

小半夏湯為止嘔劑之祖方,諸病嘔吐不止者,或飲食湯藥不進等均可應用,尤其對婦人懷孕時之嘔吐,奏效更好。凡臨床有嘔吐不渴的症狀(飲為陰邪故其發病口常不渴),皆可加減用本方。臨床加減用於美尼爾氏綜合證,神經性嘔吐,胃炎,胰腺炎,膽囊炎等甚至可用於尿毒症等頑固性嘔吐者都能有效。小半夏湯可用於多種原因引起的嘔吐。治療多種不同原因的嘔吐病人,都收到較為顯著的效果。

 劉老治一男,嘔吐頻繁,而口不渴,所吐皆為痰涎之物。脈弦而滑,舌苔白滑而膩。辨為胃中有飲。處方:半夏15克,生薑15克,陳皮10克,1劑即癒。(《金匱要略詮解》劉渡舟治驗)

3.小半夏加茯苓湯之水飲較小半夏湯證為重。《金匱‧痰飲咳嗽病篇》:「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其所治之證乃小半夏湯證兼有心下痞、頭眩、心悸者。本證以嘔為重,故以小半夏湯和胃降逆止嘔為主。加入茯苓一味,利水化飲,健脾和中,使水去脾健則痰飲無以由生。該方治本澄源,是謂治濕痰留飲之主方。婦女妊娠後發生嘔吐,多痰涎,頭暈體倦,脘脹不欲食,噁心、口淡,脈滑有力,證屬痰飲為患者,以小半夏加茯苓湯主治,較小半夏湯尤佳。

曾治一女眩暈3天,嘔吐頻繁,嘔吐物盡是清水涎沫,稍動即覺天眩地轉。自述近幾年每年發作數次,每次發作長達一月,西醫診斷為“美尼爾氏症”。形體稍胖,苔白而膩,脈沉滑。此濁飲上泛,以和胃化飲為治,處方小半夏湯加茯苓湯二劑而眩暈、嘔吐均止。並予半白天麻湯合苓桂朮甘湯調服,以求鞏固。長期未再發作。

4.大柴胡湯在傷寒論中提及其治偶得條文有:「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103條)」。「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165條)」其中之「嘔不止」和「心下急」(上腹部脹滿拘急疼痛)。「郁郁微煩」是少陽氣機郁結之象,「嘔吐而下利者」是少陽膽火,內乘陽明胃腸。凡有肝氣上衝,肝有熱的嘔吐不止,吐血,可用此方。凡有柴胡證兼便秘,可用此方。服用大柴胡湯後,腑氣通,大小便利,往往發熱、嘔吐可很快緩解;臨床治療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膽道蛔蟲症之嘔吐,應用本方常獲良好效果。
余治感冒發燒嘔吐頻作兼便秘者,及膽囊炎膽結石嘔吐嚴重之病人多例,予大柴胡湯皆立見大效。

5.吳茱萸湯是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方劑,善治寒嘔。本方在《傷寒論》中主治歸納概有三證,一為胃寒嘔吐;一為厥陰頭痛,乾嘔吐涎沫,一為少陰吐利,肢冷煩躁。其病機皆為肝胃虛寒、濁陰上逆所致。方中以吳茱萸為君藥,取其上溫胃寒,下暖肝腎,且能降逆止嘔,一藥而三證皆治。
本方對於急性胃腸炎、慢性胃潰瘍、心臟病、內耳眩暈症、高血壓、肝炎、妊娠惡阻及神經性嘔吐劇烈等,而證屬虛寒者,症見食穀欲嘔,乾嘔涎沫,頭痛,或下利,手足厥冷,煩躁欲死等,投以此湯,往往嘔吐即止,立見大效。我常以此方治療頭痛而嘔吐者(即厥陰頭痛)數十例,服藥即吐止痛癒。亦常加味用治經行則腹痛、頭痛甚則劇吐多例甚效。

6.大黃甘草湯瀉火降逆主治熱吐,《金匱》原方主治:「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食已即吐,係胃熱上沖所致。火性炎上而性急迫,故食入即吐(與大半夏湯證的朝食暮吐不同),此證當有大便乾燥,舌紅苔黃,脈沉數之見症。本方瀉熱去實,使實熱去,大便通,胃氣和則嘔吐自止。方中大黃蕩滌腸胃實熱使熱去則胃氣得和,嘔吐自止:甘草緩急和胃,可使大黃瀉不傷胃,攻下而不傷正,熱去則胃氣和降。丹波元簡謂「……吐而不已,有升無降,則當逆而折之,引令下行,無速於大黃者,故取之也」。此方可說為後世之“關格”的治療提出了治療思路。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膽道蛔蟲症之嘔吐,應用本方常獲良好效果。用大黃甘草湯加味治療新生兒不吮乳吐奶亦取得滿意效果。

五、下利

《湯寒論》的條文有94條述及“下利”的症狀,几占全文(397條)的1/4(23.68%);計有29張方劑治利,占全書方劑112方總數的1/4強(27.6%)。其所論及之下利有「協熱下利」、「下利便膿血」、 「嘔吐利」、「下利不止」「下利清穀」等,以現代醫學來看這些“下利”病症,大致包括了,急、慢性消化不良,急、慢性胃腸炎,急性菌痢,中毒性痢疾,腸傷寒,副傷寒,霍亂,沙門氏菌感染,以及中毒性消化不良,食物中毒等。下面舉述幾項較常見的下利及治療經驗。

1.葛根黃芩黃連湯治協熱下利,對熱性下利兼有表症者(包括急性腸炎、痢疾初起等病)古今運用本方者甚多。近年用本方治急性菌痢、中毒性腸炎,均取得顯著療效。余常用本方治療下利初為泄瀉熱燙之水樣便,繼則下黏液便或膿血便,裡急後重,肛門灼熱(此為邪熱內陷,暴注下迫)者。每當夏天日炎熱,若進食瓜果及生冷寒濕較多,濕熱一合,而致腹瀉者即可用之。

本方具有清熱止利,兼以解表功用。太陽陽明合病亦能導致下利,葛根湯有效。但葛根黃芩黃連湯證較之偏於濕熱,因為有芩連能燥濕去熱、健脾胃、解毒。所以也可用於病毒性腹瀉。余臨床常以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急性腸胃炎之上吐下瀉,療效極佳。尤常用於小兒之急性腹瀉,治療多例止瀉迅速,然後以參苓白朮散加減善後。

2.白頭翁湯清熱解毒善於治療熱利下重,即腹痛下利膿血,裏急後重、肛門灼熱、苔黃、脈數之症;白頭翁苦寒清熱,尤能涼肝,有較好的治利作用為本方主藥:黃連、黃柏清熱燥濕解毒,堅陰厚腸;秦皮清肝涼血,兼能治利,因而為治療濕熱下利的有效方劑。

痢疾為夏秋常見之腸系傳染病,一般症狀為腹痛,裡急後重,下利黏液膿血,大便次數增多,便量減少,多伴有惡寒發熱,頭痛嘔吐等。白頭翁為治療熱痢的第一要方,對痢疾桿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凡痢證初起,屬實屬熱者,用之效果明顯。應用本方治細菌性痢疾、腸炎等病,腹痛、膿血便等均能很快控制。加入行血調氣之藥木香、白芍等則效果更佳。余曾以此治癒阿米巴痢疾病患。

3.四逆湯能回陽救逆,對脾腎陽虛、四肢厥逆、下利清穀、脈微之症,應用之可溫陽散寒救逆。方中附子溫腎回陽,乾薑溫中散寒,甘草調中補虛合為回陽救逆之要方。適用於暴瀉亡陽及夏日霍亂吐瀉陽虛臟寒之證。其所治之泄瀉為:大便稀薄、四肢厥冷、脈微弱或細,苔白滑。其所治之霍亂為:脫水、脈沈細、嘔吐下利。若吐利嚴重有陽亡陰竭之象,則與四逆加人參湯。仍以四逆湯回陽為主,用人參兼以生津滋液。

臨床曾治一婦人。急性腸胃炎,稍食則吐,瀉便如水樣,日十數次,已兩日。診見疲困,面色蒼白,肌膚凹陷,四肢厥冷,脈沈細數,此乃陽虛欲脫,急宜回陽救逆,急煎四逆湯加人參,服藥一劑後四肢轉溫,三劑痊癒。此例實為四逆加人參湯之治。

四逆加人參湯證較四逆湯證更危篤。本證因劇烈嘔吐、下利,陰液損傷過甚,而使陽隨陰損出現「惡寒脈微而復利」等證。而人體之皮膚、肌肉、筋脈等則無以濡養(或小便無生化之源)等。故方證總括來說應有惡寒、脈微欲絕、肢厥、踡臥欲寐或躁煩,甚則燥擾不寧,面色蒼白、皮膚乾燥、彈性減退、眼眶凹陷、口唇乾燥、尿少甚至無尿、四肢拘急、屈伸不利或轉筋等症狀出現。余曾以四逆加人參湯回陽復陰治療急性吐利及嚴重瀉泄欲脫者數例。(原講於1983年中醫文摘社經方講座,2010年九月修訂增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