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小節穴 —小節是踝點嗎­­

最近有人傳來一篇文章提問小節穴是否為踝點,這個問題多年前也有人提過,我是在一九七三年發現小節穴的,稍晚才看到有關踝點的介紹,基本上來說不論位置及手法兩者都是有些不同的。根據一九七六年的《手針集成》所言: 踝點位於掌面大指指掌關節橈側橫紋頭,手術:直刺三分,灸五分鐘,因為係側掌直刺,所以刺不深,因此有醫生以灸法為主來用此踝點穴。另外也有書將踝點寫為位於拇指掌指關節橈側赤白肉際。這些都把踝點定位在董氏奇穴所謂隂掌的A線上,也就是從側面取穴,如按此點取穴,並按一般針刺深度,可能有效,但效果不高。小節的位置則在手拇指掌指關節橈側赤白肉際再往內貼骨之本節掌骨旁,嚴格說應是在董氏奇穴手掌分布法的陽掌橈側,是從大指正面取穴,就如同止涎穴一樣在陽掌緊貼大拇指骨旁,只是小節是在本節掌骨旁,可以說純在陽掌上,距離拇指橫紋頭約有三、四分的距離(見圖)。不少人有兩個明顯的拇指橫紋,就在兩橫紋中間之高骨定位取穴則更準確更容易。隂掌與陽掌,雖只差一兩分的距離,有時就差了很遠,這就像一些井穴都在去爪甲韭葉許的黑白肉際陰陽交接的地方,所以在接陰陽回厥逆的作用方面,比針在純係屬隂掌的十宣穴效果是要來得高的。董氏奇穴的分布,在手上陽掌及陰掌的作用是有差別的,例如婦科穴及還巢穴一在隂掌一在陽掌,作用就有了差異(當然這與其所在的經絡也有關),這個我在青島論壇的特刊中皆已提及。

在手法方面,當然以針刺為主(不灸),越貼骨效果越好,所謂以骨治骨能有效治療腳踝骨的病變。針尖向重仙方向進針,有道是治下焦如權,非重(深)不沉。可針深至1寸半或以上。早期的書在針刺踝點時都說: 「直刺一至二分,」或「直刺三分,灸五分鐘」,從未見有書提及刺入更深或其他刺法者。在我的小節穴出書公開以後多年,近十幾二十年來才有些書提到踝點時說:「向腕方向刺零點八至一寸。」。其是否師法小節穴刺法而作此調整則不得而知。小節穴針刺時最好能握拳把大拇指握於拳中取穴,這樣才能使陽面之骨節更為突出,也才能更貼骨,也才扎的較深(見圖)可以說進針由陽掌刺入,走向卻主要是向隂掌透刺,解說至此應該可以理解,不論位置及針法,小節皆與踝點相去甚遠。我們再舉個董氏奇穴之曲陵穴作例子,也有人說此穴是尺澤,但尺澤在凹陷中,取其澤,取其凹陷。曲陵穴必須彎曲肘臂,顯出尺澤穴旁之大筋如小山陵,然後貼筋進針,重點在取其陵,取其突出。所以說位置及手法的小小不同,即足以影響效果,名稱當然也就不同。也有人說三叉一(肺叉)與上都穴,三叉二(心叉)與中都穴,三叉三(脾叉)與下都穴,大叉(肝叉)與大都穴…等等彼此相同。它們之間是否真的相同,這就必須看看兩個類近的穴位置是否有點偏差,各是怎樣進針的,取穴方法是否有所不同,若然如此則兩穴就不相同。一般治療種類及效果也就會有所出入。

小節是我治療腳踝扭傷最常用的穴位,在1990年寫《談治踝痛要穴—小節穴》時,當時的紀錄就已經治療超過三百例腳踝扭傷,光是國手國腳即不下二三十人。急者輕者往往一次而癒,甚至許多久年痼疾亦頗多一次而癒者,針刺以健側小節為主,即左病取右,右病取左。進針得氣後,配合動氣針法,一面捻針,一面令患者活動患側腳踝,可立即減輕疼痛。一般病例留針三十分鐘,久病、重病患者可留針四十五分鐘或更久。

小節穴首見於我1975年9月初出版的著作《針灸經緯》第375頁,更早在1973年我在政大中醫社的針灸講義中已提及此穴(董老師係於1975年11月7日去逝)。提起當年發現及應用這個穴的起源,也就是說把這個穴的位置定於此處,有著一定的意義。學生都知道我治病取穴,手足同名經相通及臟腑別通的應用,是我在經絡應用的雙主軸,例如美尼爾氏症是常見的病,用內關或曲池皆甚效,原因就是: 美尼爾氏症以頭暈及嘔吐為主。頭暈在中醫輒以「風」論。內經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透過肝與大腸通,取大腸經之曲池穴(或三間、靈骨等穴皆有效)治療頭暈甚效。曲池穴透過手足陽明經相通,也能治療胃的症狀。至於內關穴,由於手足厥隂經相通,與肝通能治頭暈,又手厥陰經(心包)與足陽明胃經臟腑別通。治療胃經病變及嘔吐療效甚佳。兩穴皆為美尼爾氏症(頭暈嘔吐)之常用特效針。配合共針療效尤佳,數十年來余以內關配曲池治療逾百例以上美尼爾氏症,均能立刻見效。病患眩暈嘔吐或欲嘔,旁人扶持而來,針後立刻輕鬆,自行快樂回家。

同樣用小節穴也是基於經絡療法的雙主軸,當年先是在與腳踝對應的腕骨關節附近找對應穴,也就是以養老穴或養老附近的壓痛點為主,效果還不錯,這是為什麼呢?我們知道經過腳踝的經絡雖然很多,但外側主要以膀胱經為主,外踝扭傷痛點常在膀胱經最明顯,內側疼痛主要以脾經為主。養老穴既在對應的腕骨旁,又為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手足同名經相通能治外踝痛,脾與小腸別通,又能治內踝痛。在這樣的思維下,取手太陰肺經的穴位應該也有效,按部位對應應可取太淵穴,但養老是貼骨進針,能以骨治骨,太淵就沒有這樣貼骨的效果。由於在太極對應的微太極中,大魚際從上至下分出土水上中下及土水前後穴,那麼在土水後穴貼骨進針,就能治腳踝痛,反象則在大拇指的土水前穴貼骨也能治腳踝痛,同理大拇指也可從上至下分出五虎穴,治療從上至下的四肢病變,因此五虎後穴(五虎五再下方)也能治腳踝與腳跟痛。那麼在兩個皆能治療腳踝痛的穴位(五虎後及土水前)所夾的大指高骨旁取穴,亦即所謂的小節穴取穴,治腳踝痛的效果當然更好,而且這裡關節明顯,適合以骨治骨,於是取此穴治療腳踝痛,而且根據針淺治近針深治遠的原則,針入一吋以上,果然療效顯著。

小節治療腳踝痛,這個穴既是對應,也有手足同名經相通及臟腑別通的雙作用,穴在肺經上,透過手足同名經肺與脾相通而治內踝,透過臟腑別通與膀胱經通而治外踝。為何後來捨養老穴而專用小節穴治腳踝痛呢?這是考慮到了神經功能,由於神經反射的原因,手為勞動器官,手又以大拇指的功能及反應最強,取穴當然以大指的穴位優先於其他指頭,而且針小節可一穴多透,能治之病甚多而且療效亦高,就不同於其他穴位,本穴透過重子穴、重仙穴、土水穴等穴,一穴多透,除治療踝痛踝扭傷特效外,亦治頸痛、肩痛、背痛、腰痛、坐骨神經痛、胸痛、胃痛、慢性腹瀉、腕肘痛…。就如同三叉三穴透過六至八個穴一樣,效果不凡,豈是踝點所能比擬。

其實當年小節取名曾與老師商榷,老師認為小節之名較好,小節一則有位置在小關節之旁的意義,一則有治療小關節之義,更重要的是肺主治節,有調理關節及時節之雙重意義。

也有極少數人會說以小節穴治療腳踝疼痛無效或效輕,這要考慮到幾個原因,一是穴位位置是否有誤,針刺深度是否太淺,針刺時有否讓患者動氣活動患踝。最重要的是腳踝有沒有紅腫,若有紅腫,腫未消則疼痛就減輕的有限,可先外敷消腫,用梔子粉或赤小豆配蛋清調敷,很快可消腫,也可在腳踝局部紅腫處以小針點刺出血或黃水,也能加速消腫,或於患肢委中穴點刺出血,也可幫助加速消腫。更好的方法是先針董氏奇穴的足「解穴」,足解穴善於調和氣血,治療各種急性扭傷帶紅腫者能迅速消腫,而且也有治療作用。去年在北加博士班教課,一位同學的朋友腳踝扭傷紅腫,該同學回家即為其朋友針解穴及小節,迅即消腫止痛,朋友直呼如變魔術。

探討小節穴的位置、應用及源起,印證了董氏奇穴設穴用穴思想對臨床開創新治療點的啟發是很有意義的,發現小節穴係從土水穴及五虎穴的微太極起步,也開啟了個人對董氏奇穴其他穴位之大中小太極與體應對應的深層研究,有助於進一步對其他許多穴位(包括十四經及奇穴)位置及作用的深入探索及認識。

(後記:個人曾在1993年第三期的海峽中醫雜誌上寫過一篇《談治踝痛要穴—小節穴》,因而將此篇稱之為《再談小節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