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總68)、井穴位置古今有異,如何定位?您有何看法?

:《靈樞經》所指出的井穴位置皆在各指趾之端,而《甲乙經》所述各井穴位置與《靈樞經》頗有出入,《甲乙經》除將中沖穴定在中指之端,湧泉穴定在足心.及大敦穴部位稍有不盡一致之外,其他各井穴位置,大都定在各經循行指的去爪甲角如韭葉處。自《甲乙經》以後,各主要針灸著述皆宗於《甲乙經》之說。而對醫經原始之作《靈樞經》上關於井穴的記載,卻反而不再去研究它。

《靈樞經》認為井穴是經絡之氣發源的所在,有著重要的治療作用,「病在臟,取之井」。表明井穴是治療五臟重症的要穴。然而有說井穴氣血微少不足使為補瀉(見難經第七十三難)者,而提出「當刺井者,以滎瀉之」,「當補井者,以合補之」的主張,竟欲棄井穴而不用。這也或許是醫家對於井穴的位置認識有其矛盾所致。關於井穴的位置,大至有下列演變:

1.《靈樞經·本輸篇》及《靈樞經·經脈篇》井穴皆在指端:《靈樞經·本輸篇》有關井穴位置的記載,除湧泉在足心外,「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隱白,足大指之端內側也。」這兩經加了「內側」兩字。其他井穴位於各經循行指的指端,《靈樞經·經脈篇》條文所述無論經脈所起和經氣所出,亦皆在指端,與《本輸篇》記載基本相同。甚至說"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走足心。"連腎經亦起於(足小)指端。《靈樞》將多數井穴位置定在指端,現在一些針灸家慣用的十宣穴也在指端,用於治療中風閉證或高熱驚風等證.有著顯著的治療效果,恰恰是"病在臟、取之井"的不謀之合,只是十個穴與十二個穴的區別而已。

2.在《靈樞經·繆刺篇》關衝及商陽加了「去端如韭葉」,隱白加了「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少商加了「內側去端如韭葉」:這裡的「端」仍是指端,去端僅韭葉之距離,是指指端正中,,即今之「十宣」之位置。「去端如韭葉」五個字在《素問·繆刺論》中用得很普遍。隱白穴少商穴為「大指內側,去端如韭葉」此二穴均提到大指〈趾〉「內側」之說,不同於他穴,但仍與《靈樞·本輸篇》同。「內側」應係指「橈側」,這實際上仍應係在指端。

3.甲乙經中一些穴位已由「端」移至「角」。如關沖、厲兌、大敦、少沖、竅陰、至陰等穴為「去爪甲角如韭葉」。

4.唐代時井穴位置除中沖湧泉外已全部由「指(趾)端」移至「爪甲角」。         可以說由漢代歷經晉代至唐代而逐步定形。

那麼,為甚麼會造成這種穴位位置變異呢?有人推測認為,可能係1.同指(趾)二穴,需要避讓。大敦、隱白皆位於足大趾,不可能皆擠在趾端正中,於是兩個穴分別分佈於大趾兩邊,《甲乙經》增補一少沖穴,為心經之井,中沖改為心包經之井,由於少沖與少澤同位於一指,也不可能皆擠在趾端正中,於是少澤穴也就由"小指之端"改到了"去爪甲下一分陷者中"。如此一來,連湧泉、中沖就已有四個位於"爪甲角",最後連其他穴也最終移開了指趾端。2.避刑法之嫌,古有酷刑,以竹簽刺入指端,稱為"簽爪"。為避免如同刑法而避開穴位。

因而有人認為對於井穴之運用宜有所變通,建議一指一穴者當位於指端,一指二穴者當如現行。其理由為:如此較易取穴,剌指端,較刺甲旁方便;指端為陰陽之界,陰經陽經交合於此,若井穴皆在爪甲角,豈不陰經之穴亦跑到陽位了。並且認為這是回歸《靈樞經》,有利於井穴位置的統一。

這些理由乍看之下有其一定道理。但若從經絡循行發展來看,個人認為井穴位置的變異,應係一種進步的過程與結果。靈樞經穴位並不全,《甲乙經》才補足了十二經的五輸穴。《靈樞經》井穴原皆位在指端,也就是現在的十宣位置。謂之「陰陽之界,陰經陽經交合於此」並不全然合理,事實上這些部位皆在白肉部位,距離黑肉有一段距離,仍應屬陰面,不能謂之陰陽之界,但為甚麼治療中風閉證或高熱驚風等證.有著顯著療效,從對應理論來看,十宣位在指趾頂端剛好對應於頭頂,與神志相關,當然治之特效。

   現今之井穴位置雖與靈樞經有出入,然而卻與十二經絡之循行相合,如少商為肺經井穴,手太陰肺經循行於大指內(撓)側,少商即在「大指內(撓)側,去爪甲如韭葉(《針灸大成》)」;商陽為大腸經井穴,手陽明大腸經即在「手大指次指內側,去爪甲如韭葉(《針灸大成》)」,其於各經井穴位置皆與經絡循行符合。所謂「去爪甲如韭葉」正是穴位關鍵所在,即以少商及商陽取穴為例,以指甲直線與底線之轉角如韭葉之距離取穴,此一位置適在黑白肉之交會處,稍一外偏便是白肉,可以說也就是陰陽之交會處,井穴之特色即是交陰陽,今日之位置不正是與其作用相合嗎?

四(總67)、《內經》四時分刺法與《難經》四時分刺法不同,各具何理?

答:1.內經四時分刺法:其重點是春刺滎,夏刺俞,秋刺合,冬刺井。《靈樞經本輸篇》說:「春取絡脈諸滎大經分肉之間,甚者深取之,間者淺取之。夏取諸俞孫絡肌肉皮膚之上。秋取諸合,餘如春法。冬取諸井諸俞之分,欲深而留之。」(註:夏取之俞為十二經俞穴,冬取之俞為背後俞穴)。關於如此取穴之理由,「素問水熱穴論」解釋道:「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金將勝火,陽氣在合,陰氣初勝,濕氣及體陰氣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陽氣始衰,故取於合。」本段是說秋天金氣肅殺,陽氣向內在合,陰濕之邪初盛但尚未深入,此時應針俞穴瀉濕,刺合穴瀉入內之邪。

「……冬者水始治,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巨陽伏沉,陽脈乃去,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滎以實陽氣。」本段是說冬天寒水主氣,腎氣應之,腎主閉藏,陽氣內藏陰氣上逆,此時應針荥穴實沉陽,刺井穴下陰逆。

又《靈樞經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也曾提出:「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滎;時主夏,夏刺俞;音主長夏,長夏刺經;味主秋,秋刺合。」所謂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滎等句,其意義就是說:因五臟主藏,冬行閉藏之令,井是出水的泉源,如同冬季的一陽初生,所以認為凡有內臟的病,以及和冬季的閉藏之氣可以相應的,可分別針刺各經的井穴,也就是說各經的井穴,都有開閉通竅的作用。滎,是小水的意思,初出泉源,其氣尚微,等同於春季是陽氣漸盛的季節一樣,五色蕃華,與春季萬紫千紅的生發之令可以相應。所以把五色、春季、滎穴三者聯繫起來,認為凡是病變才出現於氣色方面(例如:暈針時必然臉面變色,刺心經滎穴特效,即取色應滎的原則)和春季的生發之氣可以相應的,當分別針刺各經的滎穴,也就是說,各經的滎穴都有瀉熱和疏調血行的作用。其它如根據五輸穴脈氣的由微而盛,由井、滎流注到俞穴、經穴以至合穴的次序,井、滎以下的輸穴,可以分別與夏、長夏和秋季相應。這是以五行之氣定治療之穴

這種方法的應用非常簡便取穴少,卻效果宏速,只要根據病發臟腑或經絡,再配合季節,選取該發病經絡之五輸穴針治,即可達到療效。

2.難經四時分刺法:難經第七十四難提及:「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這個次序的實用意義,主要還在於「春夏刺淺,秋冬刺深」,因為井滎所在部位,肌肉都較淺薄,經合所在部位,肌肉都比較厚,俞則在二者之間。又春夏陽氣向外向上,經脈之氣多行於肌膚較淺處,秋冬陽氣向下,經脈之氣多行筋骨較深之處。這是以四季陽氣深淺定五輸之位,與內經所言並無衝突。

  這些都說明自然界氣候的變化與人體的臟腑及五輸穴,有聯繫相關的作用,認為從彼此相應的關係上,可作為針刺取穴的准則。內經除一年有四季刺法外,一日亦可比擬四季按時間針刺,即朝刺滎、午刺俞、夕刺合、夜刺井,例如治療咳嗽,早上前來可針肺經滎穴魚際:中午前來可針肺經俞穴太淵;傍晚前來可針肺經合穴尺澤;深夜前來可針肺經井穴少商,療效甚好。因此從實用意義來看,內經所言似乎用的更多。

三(總66)、請問五輸穴的全息觀是指什麼?怎樣應用?

答:《靈樞九針十二原》:「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輸也。」就是說: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在人身的循行流注出入皆與五輸穴有關。指出了五輸穴與全身的整體關係。《靈樞官能》說:「明於五輸徐疾所在屈伸出入,皆有條理。」則說了解五輸穴的道理才能做好臨床。兩者都說明了五輸穴在整體應用的重要。

五輸穴與全身各部的聯繫,五輸穴的五行配置,使五輸穴成為一個完整的五行子系統,從而與其他臟腑器官組織等五行子系統相互聯繫並發生作用,建構成五輸穴的全息觀,每條經絡的五輸穴就是每條經絡的全息點,每條經絡皆可透過五輸穴的不同五行,而與隸屬該經的臟腑組織器官聯繫並發生作用。

五輸穴的全息觀除前述之整體觀外,尚包括自然觀及象數觀。自然觀即是五輸穴與時間空間的聯繫,五輸穴流注由淺至深的層次及分布的位置決定了空間性,例如井穴對應於頭;滎穴對應於面;俞穴對應於頸或腰(一或二級對應);經穴屬火金對應於肺心;合穴屬土水對應於脾腎,又凡屬木的穴位皆對應於肝膽,本臟或本腑疾病與肝膽相關時即可針刺,又凡屬火的穴位皆對應於心小腸,本臟或本腑有疾病與心小腸相關時即可針刺,其他各行依此類推。其對應性也可包括皮脈肉筋骨等五體;屬木的穴位可治筋:屬火的穴位可治血脈等,這個在前幾回有關五輸穴的空間應用中已談過,這裡就不再多談。五輸穴的時間性孕育著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穴位的時間應用有急性(如井穴)慢性(如經穴及合穴)時間時甚(如俞穴)四季分刺、四時分刺、子午流注、靈歸八法等。

此外還有五行的象數觀,包括同氣相求、交濟…等用法,前述之木穴治療肝膽病及筋病;火穴治療心小腸病及血脈病,可以說就是象數觀的應用,例如震颤的病;抽痛的病;如風般一陣突來的病;都可列入風病的範圍,就都可用五行屬木的穴位來治。這方面的應用空間更大,應用時間更多,才是五輸穴應用的最大內容。在這方面下功夫,治病便能更靈活,效用也就更高。董氏奇穴有很多應用就是根據象數觀而發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