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總111)、針灸取穴何時取同側,何時取對側較佳?

答:這個可從幾點來看:

(一)治療痛證:一般而言治療痛證以針對側為佳,由於神經是交叉的,如此療效較高,所謂:交經繆刺,左有病右畔曲(標幽賦),

(二)治療功能性病:可刺對側,也可針同側,但有時同側療效較高。例如:五十肩刺對側穴為有效,刺同側有時效果更佳,但帶有疼痛者,仍宜對側為佳。或兩側皆刺亦可。耳鳴針風市甚效,據經驗同側之風市效較高。又如顏面神經麻痺,向右歪表示左邊麻痺,應針左邊,仍然是同側。

(三)刺血:由於血管是直流的,因此刺血一般刺同側,雖然有些穴位如刺井穴之繆刺刺對側,但亦含有以痛治病之意味,血管及神經之治療作用皆應考慮在內。

(四) 補瀉:某些針刺補瀉則以刺同側較宜。

(五)艾灸:一般艾灸以局部及同側之穴位為多。

    這些只是一般用法,由於疾病有陰陽移易,因此臨床仍須靈活變化。

一( 總110)、為何陰經只有心肝兩經上頭?

: 臟腑一般的劃分,是「藏」(臟)屬陰,「府」(腑)屬陽,但五臟之中又可分陰陽。《靈樞·陰陽系日月篇》說「腰以上為天,天為陽,腰以下為地,地為陰」。五臟分屬上下。實際是以膈分上下,膈上胸部為陽,膈下腹部為陰,它說: 「陽中之少陰肺也…,陽中之太陽心也,…陰中之少陽肝也…陰中之至陰脾也…陰中之太陰腎也,」(以上這段話在《靈樞·九針十二原》篇所言相同)。《素問·金匱真言論〉則說:「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陰中之陽肝也,陰中之至陰脾也。」

心與肝同是「陽臟」以心在胸部為「陽中之太陽」,肝在腹部為「陰中之少陽」;肺、腎、脾同是「陰臟」,以肺在胸背為「陽中之少陰」,腎在腰部為「陰中之太陰」,脾在腹部為「陰中之至陰」。

五行中木火輕揚主上升:土金水重沉主下行,陰經上升(足三陰自足至胸,手三陰自胸至手)故其五輸穴自木火起;陽經下降(手上舉則手三陽自頭至足三陽自頭至腳,足三陽自頭至足)故其五輸穴自金水起。而陰經中之心經(屬火)、肝經(屬木)為陽臟,又屬木火,有上升之勢,故陰經中只有作為陽臟的經—心經、肝經自內部(無穴通路)上達頭部。

由於心肝兩經上行於頭,故肝心之病多能影響神志,肝陽上亢(腦溢血)痰迷心竅(心臟血栓上頭)皆能導致中風,針刺時以董氏奇穴之木火穴,及屬於木火之靈骨、大白針刺療效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