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總125)、所謂久病入絡,血絡一定是很深的嗎?

:當然不是這樣,刺血除了急症刺井穴外,一般以刺絡穴及合穴為多。先看看合穴。

合穴常用來刺血,合穴善於治療腑病,《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曾說:「滎俞治外經,合治內府。」這條是說滎穴、俞穴適於治療各經所過的體表和所屬經脈病變,說合穴適於治療體內各自所屬六腑的疾病。其實也包括了臟病。這條所指出的取穴原則,對臨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所謂久病入腑,又所謂久病多瘀,《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中「歧伯曰: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在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經滿而血者」取之於合,是說經絡有瘀血皆可在本經之合穴刺針刺血,如委中、尺澤、曲澤、足三里等合穴都是刺血常用穴位,常用來治療本經有瘀血的病變。印證了合穴能治療淤病(經滿而血者),照常理而言,久病入腑,合穴能治療腑病,那麼是否血脈較深,果真如此如何刺血。但依經驗,若有相應疾病時這些部位的血管皆會明顯上浮,並不難於刺血。

再來看看絡穴,十二經的絡脈均從四肢肘膝以下的本經絡穴分出,多淺走體表。經穴在俞穴及合穴之間,絡穴也在這個範圍內,五個絡穴緊臨經穴之前,七個絡穴緊臨經穴之後,經穴主治之病以慢性居多,絡穴或緊臨經穴之前,或緊臨經穴之後,因此也善治久病,董氏奇穴在經穴與合穴範圍內之穴位甚多,如手上之三門穴、三其穴、四火穴、三士穴、二金穴;小腿之四花中、四花外,三重穴,下三皇等,除刺血外亦以久留針為主。

再來看看絡脈的深淺,靈樞經經脈篇說:「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又說:何以知經脈之與絡脈異也?黃帝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從這裡來看,絡脈浮而常見,經脈不可見,應該絡脈是比較淺的。絡脈雖然分部於體表,但也有深入內臟的,例如十二絡脈之循行:手少陰(心)之別,…循經入於心中…。手心主之別,…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手少陽(三焦)之別,…注胸中,合心主。足太陰(脾)之別,…其別者,入絡腸胃。足少陰(腎)之別,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

在《靈樞百病始生篇》中還把絡脈分為陽絡、陰絡及腸胃之絡。它說:「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提出了陽絡、陰絡及腸胃之絡。

外邪侵襲機體多由淺入深,先絡脈而後經脈。《素問.皮部論》說:「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從這裡看,絡脈似乎亦比經脈還淺,因此未必久病方入脈。至於一般所說的久病入絡並不只是代表深淺,而是指病久則由氣分入於血分。或說久病易瘀。

《靈樞.經脈》又說:「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由此而將絡脈與經脈區別開來,凡於深部直行為主幹則為經脈,凡於淺部橫行之分支則為絡脈。每條絡脈本身又分出許多難以數計的小絡脈稱作「孫絡」,「孫」為植物再生之義,如孫竹、稻孫等,顧名思義孫絡由大絡派生之義可知,其中浮行於皮膚表面可以見到的血絡,不論大小皆稱絡脈。因此,《靈樞.經脈》有所謂「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之說。《素問.皮部論》也說:「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六經皮部皆有「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的記述。浮絡、孫絡都屬於絡脈的範疇,為主絡之大小分支,也都可視其狀況刺血。

刺絡最主要的還是刺較大的絡脈,一般即是指刺浮於淺表,尤其是絡穴及經穴合穴附近的絡脈,絡脈雖然說「浮而常見」,但依經驗在一條血脈中特別凹下的地方刺血,往往反而出血較多較順,這就蘊含著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意義。 

六(總126)、請問每個穴都有陰陽五行嗎?

:這個問題很好,當年我也問過老師這個問題。並且從董氏奇穴應用中領悟到答案。即然每味藥都有四氣五味,酸苦甘辛鹹對應於五行,寒熱溫涼對應於陰陽。而人身小宇宙,當然每個穴位也有陰陽五行,十四經穴及董氏奇穴每個穴都有陰陽五行。所謂穴位的陰陽,與穴位所在的位置有關,這包括了五體、五輸、經絡等。例如肌肉鼓起之處屬陽,如穴名為山陵里海者;多以調氣為主,董氏奇穴之駟馬、手三里、肩中等穴皆有理氣之作用。肌肉凹下之處屬陰,如穴名為溝溪澤谷等。多以調血為主,如內關穴及奇穴火主等穴。這顯然與五體體應也有關,其它皆可類推。陰陽又與穴位的五輸五行有關,根據其所屬為金水木火土而決定其所屬為陰或陽。又因為所屬陽經陰經之不同,則又有陰中之陰;陰中之陽;陽中之陽;陽中之陰等。這就形成了穴位作用的升降出入離合,使穴位的應用極其靈活。

每個穴位當然也有五行,五輸穴之五行所屬大家都已理解,自不必多舉,其他穴位之五行則與所屬經絡、所屬五體、所屬臟腑有關,五體相應於五行如貼骨針者有水性,貼筋針者有木性。與所屬臟腑有關者試看董氏奇穴之背部穴位即知,例如五嶺、雙鳳、九猴、三金、精枝、金林、頂柱、後心等穴皆明確標示出穴位之五行,這主要是以其鄰近之臟腑而定的,舉一而反三,其他也就不喻而明了。 

四(總124)、聽說董師是根據掌診然後下針嗎?

:並非如此,我們跟老師學習看診多年,有時候有些病老師會偶而看看手掌,看有無反應區,例如頸肩背痛常在重子重仙穴會有青筋反應,就會在有青筋反應之穴位上扎針,一些疼痛症,偶而會看看是否血虛血瘀,或氣虛氣滯,亦即所謂心經或肺經之疼痛,其他有些病有時也會偶而看看手掌,若無反應仍然根據病情用針,我們都隨老師學過掌診,但老師大多數時間是在針灸床邊聽病人陳述病情後,就叫病人躺下或坐著,然後下針。老師一般不切脈。但遇到較複雜的病,也會將病人請入診室內切脈後再扎針。可以說根據掌診再下針應該只是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