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總103)、為何公孫、門金皆治前頭痛及眼瞼下垂,有何共同機理?

:公孫穴爲脾經絡穴,脾胃表裏,故爲治療胃經病之要穴。個人最常用本穴治療眉骨,鼻骨及前頭痛等症,皆有特效,止痛極速,這是因爲面部及前頭屬於陽明,刺一絡可治兩經病,所以針公孫有效。「公孫」亦爲八法交會穴之一。通於衝脈,「衝為血海」,對於血管性頭痛亦有效。

前頭痛稱為陽明頭痛,門金穴在陷谷後貼骨(實為古之陷谷穴)為陽明胃經之俞(木)穴,俞主體重頭痛,是治本經疼痛要穴。又陷谷穴為土經木穴,疏肝健脾之作用亦甚好,對於肝鬱氣滯情緒不暢引起之頭痛亦頗為有效。門金作用亦同。

眼皮無力抬舉,與脾虛氣虛有關,應用與土金有關之穴位最佳,陷谷穴貼骨稱門金,此「金」與「肺、大腸」及「氣」有關,本穴在胃經上,胃經屬土,則本穴土金兩治,脾肺並補,又本穴為俞穴,俞穴主體重節痛,治療疼痛及沉重無力之病療效甚佳,又本穴治療太陽穴部位之偏頭痛特效,對應於上眼臉部位,因此不論從經絡、五行、對應來看,本穴治療上臉下垂眼皮難抬,確有特效。

公孫穴爲脾經絡穴,脾胃表裏,爲治療脾胃病之要穴,脾胃主肉,針公孫穴能脾胃雙治,又公孫穴治療額頭痛特效,亦對應於上眼臉水平部位,因此不論從經絡、五行、對應來看,對治療上臉下垂眼皮難抬,確有特效。

從太極全息對應來看,公孫穴門金兩穴接近平行,對應部位相當,兩穴皆與脾胃有關,因此皆能治療前頭痛及眼瞼下垂。(此亦為楊維傑一針療法講座之內容之一)

三(總102)、為什麼治療五十肩之穴位多以太陽陽明經為主?

答: 太陽經包括手太陽小腸經及足太陽膀胱經,小腸經對上肢的運動肌的支配力,有最密切的關系,有獨占的形勢,因此它對這些地方的病痛治療有特殊功效。上肢運動障礙或知覺障礙等疾患,取用特多,已如前次答問中說明。而足太陽膀胱經主筋,是身體運動機能中最重要的筋肉部分,常用治因勞損而引起的各種疼痛及強直、痙攣、麻痺等症狀,這些病皆與筋有關,此即太陽主筋之意。手陽明大腸經主 " 津 " 所生病 ,又手陽明經脈之循行,"上臑外前廉、上肩"主「肩前臑痛」。經脈所過,主治所及,能治肩痛,而且手足陽明多氣多血,調理氣血極佳。

五十肩與手太陽小腸經及手陽明大腸經關係最為密切,針刺穴位亦以此兩經為主,臨床處方以傷寒論之葛根湯或桂枝加葛根湯治療肩頸痛甚效,葛根湯或桂枝加葛根湯為太陽陽明經藥。亦足証之。取穴除以手太陽經及手陽明經穴位主治外,肺經與大腸經表里,手足陽明同名經相通,脾經與小腸經臟腑別通等亦常用取其經絡穴位治療,其他主筋之經絡及穴位亦可取之。由於病在上,所以常取下部手足同名經之足陽明及太陽經穴位。

脾與小腸通,針下部脾經經絡上之腎關治之有特效;針胃經下巨虛(小腸下合穴),為手足太陽陽明並治亦為特效。肩痛也常針後溪穴。在背後雙河穴刺血治療上臂痛亦特效,特別是其中之小腸俞最為有效。條口透承山亦為治療五十肩常用穴,條口為足陽明經腧穴,承山為足太陽經腧穴,兩穴配用既可調理陽明經又可調理太陽經,一針透兩經,則能調理氣血及舒筋活絡。其它三間(大白)、尺澤、陽陵泉、上巨虛、中渚、三叉三穴(液門)、肩井、手三里、攢竹、天宗、臑俞、中平、陽池、天窗、巨骨、肩髃、肩貞穴等治療效果皆佳。(此為楊維傑一針療法講座內容之一)

二(總101)、問:何謂繆刺與巨刺?有何不同?

答:所謂繆刺,據「素問繆刺論」說:「黃帝問曰:余聞繆刺,未得其意,何謂繆刺?歧伯對曰: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絡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脈,內連于五臟,散于腸胃,陰陽俱感,五臟乃傷,此邪之從皮毛而入,極于五臟之次也。如此,則治其經焉。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不得入于經,流溢于大絡,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絡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與經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氣無常處,不入于經俞,命曰繆刺。」「…繆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故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命曰繆刺。」「素問調經論」:「身形有痛,九候末病,則繆刺之」。

何謂巨刺?靈樞官針篇說:「巨刺左取右,右取左。」素問繆刺論說:「…歧伯曰:邪客于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調經論:「痛在于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

由上述條文來看。繆刺與巨刺的區別可從三方面概括:

(一)發病部位:1.病邪在四肢與經脈相干的地方,病氣無固定之點,也未進入經俞部份,此部「絡病者……故命曰繆刺」。2.病入留滯經脈,左盛右病,右盛左病,或陽入陰經,陰入陽經,左痛未已,右脈病之。此即「邪客於經……必巨刺之」。因此可說繆刺用於病位淺之絡病;巨刺用於病位深之經病。

(二)診斷根據:《素問‧調經論第六十二》說:「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則繆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脈病者,巨刺之。」即身形有病痛,但三部脈尚未出現病理變化時採用繆刺。病痛在於左(或右)側,而右(或左)側的脈象呈病理變化時採用巨刺。

(三)針刺方法:《繆刺論》說:「凡刺之數,先視其經脈,切而從之,審其虛實而調之。不調者,經刺之;有痛而經不病者,繆剌之。因視其皮部有血絡者,盡取之,此繆刺之數也。」這是說針刺方法,先要診視經脈,也就是治先從經的意思,辨其虛實而先調理,若仍不能調理好,然後就刺經脈(經刺包括巨刺);有痛處而不是經脈為病,是病邪在于絡脈,就要用繆刺,主要看皮部有血絡的地方,都可取用,這樣才是繆刺的方法。也就是說:繆刺淺刺於絡,巨刺深刺於經。繆刺所剌主要在四肢之指趾端爪甲邊,或在對側皮膚上尋找鬱血疹點,點刺出血。也可於病痛對側對稱點取穴。巨刺所刺部位則可包括全身軀幹和四肢經穴。

楊繼洲在《針灸大成‧標幽賦》中註說:「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繆刺者,刺絡脈也。右痛而刺左,左痛而刺右。此乃交經繆刺之理也。」又說:「巨刺與繆刺各異:巨刺者,刺經脈也,痛在于左,而右脈病者,則巨刺之,此左痛刺右,右痛刺左,中其經也。繆刺者,刺絡脈也,身形有痛,九候無病,則繆刺之,此右痛刺左,左痛刺右,中其絡也。此刺法之相同,但一中經,一中絡之異耳。」這雖是楊繼洲個人的引述及體會,但把繆刺及巨刺的主要區別,卻作出極簡要的總結。

總之,繆剌與巨刺法對於止痛均有良效,緩解痙攣、僵急,療效亦較直刺為佳。特別是對於左右兩側經絡失衡疾病,尤為適用。此外繆刺血絡法還有助於消炎、活瘀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