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總124)、聽說董師是根據掌診然後下針嗎?

:並非如此,我們跟老師學習看診多年,有時候有些病老師會偶而看看手掌,看有無反應區,例如頸肩背痛常在重子重仙穴會有青筋反應,就會在有青筋反應之穴位上扎針,一些疼痛症,偶而會看看是否血虛血瘀,或氣虛氣滯,亦即所謂心經或肺經之疼痛,其他有些病有時也會偶而看看手掌,若無反應仍然根據病情用針,我們都隨老師學過掌診,但老師大多數時間是在針灸床邊聽病人陳述病情後,就叫病人躺下或坐著,然後下針。老師一般不切脈。但遇到較複雜的病,也會將病人請入診室內切脈後再扎針。可以說根據掌診再下針應該只是少數。

三(總123)、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與董氏奇穴深刺有否矛盾?

答: 董氏奇穴針刺深淺是看治療疾病部位之遠近,及穴位之所在,也不盡然皆深刺,而是當深則深當淺則淺。春夏刺淺秋冬刺深,這是一般情況,老師亦重視春夏秋冬之時令,但是以穴位為主,在我的書中已有說明:「董師深體內經之意在面對全身泛發性的疾病時,常在與主旺之臟俯有關經穴施針,春日針三黃;夏季針通關、通山;秋天針駟馬;冬天針下三皇等,都在臨床常見。對於病久體虛病患,又常配合季節針其母經有關穴位,以收補虛之功。臨床治療痺症,極為重視季節與症狀之關連性。」

春日風勝多見行痺,冬日寒勝多見痛痺,夏秋濕令多見著痺。治療或以肝為主,或以脾腎為主,各以該季當旺之臟為主,再結合其它有關臟腑治療,收效至為宏速。此外亦常配合內經一日四時分刺法治療多類疾病,例如治療咳嗽,先針奇穴水金,再按內經「朝刺榮,午刺俞,夕刺合,夜刺井」原則,加針魚際、太淵或尺澤等穴,每次僅取二穴,用針少卻效果顯著。至於子午流注,董師雖未明言其重要,但卻認為於下午三~五時(申時)點刺出血,對膀胱經之病變(例如於委中點刺治療痔瘡及腰痛腰椎骨刺等)可收平時之加倍效果,其實這就是子午流注之納子法的應用,這就說明了董師對於時間治療學亦有相當的認識。

董師用穴之深淺重視四時節令,如: 一般春夏宜刺淺,秋冬宜刺深,春夏人之陽氣在表,宜淺刺少留或不留。秋冬陽氣在裡,應深刺而留針。同理,下午晚上針刺,一般較上午及中午留針稍久。董師治療疾病不只遵行春夏刺淺,秋冬刺深之理,在選穴處治方面老師還依循下列幾項原則。

(1)根據病位。一般病在表、病在肌膚宜淺刺;病在骨、病在臟腑宜深刺。有時治外感表症常在背部大椎、肺俞、膏盲點刺出血即為淺刺之例。同一穴位之深淺主治亦有別,在前述之大小間、地士,均已舉例說明,其要旨為治近宜淺,治遠宜遠。又如最常用之足三里穴,董師常說:針五分一寸治腿部病,針一寸至寸半治腸胃病,治心臟病氣喘病至少宜寸半以上,頭面病則宜二寸以上,臨床應用確有至理。

(2)根據病性。一般熱症、虛症宜淺刺;寒症、實證宜採刺;新病宜刺淺,久病宜刺深。董師治療較輕較短之病,常以手指顏面較淺部位之穴道針刺,對久病重病則以小腿大腿部位較深之穴位為主;熱病在較淺穴位(背部)及井穴點刺,寒症久病則在腿部、肘部血管或肌肉較厚部位深刺久留或點刺。

(3)根據體質。一般肥胖、強壯、肌肉發達者宜刺深;削瘦、虛弱、肌肉脆薄及嬰兒宜刺淺,董師亦遵循此原則進針,對體力勞動者進針較腦力勞動者通常稍深。

(4)根據穴位。董氏奇穴用穴多以四肢為主,肥厚部份可稍深,其餘部份宜稍淺。穴分天地人三部,局部刺淺,再遠入中,最遠入深。軀幹胸背概以三稜針輕淺點刺為主,頭面部穴位多以淺針直刺或臥針平刺為主。絕無危險,且療效高。

總之,董師針刺論深淺,雖據病位、病性、體質、節令、穴位而定,但總以穴淺宜淺,穴深宜採;治近宜淺,治遠宜深;新病宜淺,病久宜深為要。取穴多在四肢,強調寧失之深,勿失之淺,如蚊蠅之叮咬難期收功。由於深針有透穴作用,加強了經脈間之聯繫,並擴大了針刺之主治範圍,且由於一針多穴,合乎精簡原則,不但減輕進針之疼痛,又能加強刺激量,提高針刺效應,最為董師所樂用,但不論深淺,又必以得氣為度。

二(總122)、治療坐骨神經痛針靈骨大白,可以在正筋正宗牽引嗎?

:牽引針的前提應是患處可以活動,一般以針患肢遠處穴位為主,牽引針最常用的是滎穴及俞穴。治療坐骨神經痛時,如果在正筋正宗穴牽引,不是理想也不是正確的的選擇,一則活動不便,甚至拉扯腿踝不適,一則非滎穴及俞穴。效果也不會太好。當然最重要的是牽引針必須與患處在同一經絡,若根據疼痛經絡,痛在足太陽膀胱經則以膀胱經俞穴束骨穴為牽引;痛在足少陽膽經則以膽經俞穴臨泣穴為牽引。使用俞穴作牽引,一則活動方便,一則俞穴之主治為「體重節痛」專治疼痛,如此則治療針靈骨大白與牽引針束骨或臨泣均有治痛作用,成為雙治療,當然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