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易學方法 發揮董氏奇穴及針灸療效

前言:易學原理是解開董氏奇穴設穴的金鑰,從中深入探索可以得知奇穴發現及設穴的由來,進而回溯穴位之應用原理。易理方法也是藉以發揮奇穴應用的媒介,以之作為方法根據,可以使奇穴的應用更靈活更廣闊,四十年來筆者用太極、陰陽、五行、象數、易掛等易學方法(有師兄弟稱此為楊維傑針灸思路),闡釋董氏奇穴,使之容易理解學習及運用。余之相關著作中英韓文等,多次再版,董氏奇穴已成為當前除十四正經外,在世界最為通行的一門針灸之學,這裡擬就我如何運用易學方法發揮董氏奇穴,作一系統歸納(詳細內容分見楊維傑著作及有關之針灸答問),以便更好的繼續帶動發揚董氏奇穴之運用。此中之易學思想及方法,也可以用於十四正經,對整體針灸學術的促進,有相當的啟發作用。

壹、太極

中醫學的整體觀認為人身為一小宇宙,而人體的任一局部又為一小人身,即整體包含局部,而局部亦有整體的信息。

早在《呂氏春秋》中就提及「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朱熹更明確提出「物物具一太極」之說。人身整體之太極以肚臍為中心,但從「一物一太極,一處一太極」之全息觀來看,全身又有許多的太極。下面就與各位談談幾種太極與董氏奇穴。

一、大太極

大太極即手足各有一太極,即各以肘膝為太極〈肘為手臂之太極,膝為大小腿之太極〉,對應於人身整體之太極肚臍,因有順對及逆對,又有正象及倒象之分:

其對應方法列表如下則為〈圖一〉

對應部位 胸脘(背) 下腹(腰) 陰部
手軀順對 上臂 下臂
手軀逆對 下臂 上臂
足軀順對 大腿 小腿
足軀逆對 小腿 大腿

例如將上肢自然下垂與軀幹呈順向並列對置〈可稱為手軀順對〉,則有如下對應:即上臂與胸〈或背〉脘,肘與臍〈腰〉,下臂與下腹〈腰骶〉,手與陰部。如腰骶或下腹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療,陰部病可取手部穴治療〈反之下臂病也可取下腹或腰骶部穴位施治〉。例如以手上大間等五穴治疝氣即與此一原理有關。

將上述對應以圖示如下,則為下圖:

tp1.png

二、中太極

中太極係以腕踝為太極(中心點),上至手指腳趾,下至前臂及小腿中段。其對應見下表:

順對表

對應部位 胸脘 ( 背 ) 下腹 ( 腰 ) 陰部
前臂(前段) 前臂(中段)
小腿(下段) 小腿(中段)

逆對表

對應部位 胸脘(背) 下腹 (腰) 陰部
前臂中段) 前臂(前段)
小腿(中段) 小腿(下段)

 

其應用在古法針灸〈見常用針灸歌訣〉的治療取穴,雖不自覺,但其中甚多與全息相符。例如水相穴相當於腎之部位,因此常用於治腎病,個人常用於治腎絞痛;火串穴及搏球穴皆相應於尾骶,故皆能治便秘及尾骶痛。

三、小太極

又稱局部太極,可以說手臂足腿每個部位都可有一個太極。每一部份能各自治療全身疾病,此一事實充分反映了人身整體相關。

()頭面

這裡來看看頭面部的太極對應,頭部之太極早在《靈樞‧五色》篇即有論述,大體是以鼻准為(太極)中心,主頭面;兩眉中間主肺;稍上主咽;兩目之中主心;鼻柱正中主肝;鼻准〈鼻頭〉主脾;鼻翼主胃;肝之左右主膽;顴骨以下至頰部主大腸〈眼角直下,圖之9處〉,由顴向頰部之處主腎〈同鼻子下緣平行〉。

1.肺 2.心 3.肝 4.脾 5.膀胱、子宮   6.膽 7.胃 8.小腸 9.大腸 10.腎

1.肺 2.心 3.肝 4.脾 5.膀胱、子宮   6.膽 7.胃 8.小腸 9.大腸 10.腎

根據此一太極對應,臨床上常以人中治腰脊痛;以馬金水〈在顴下與腎腰對應〉治腰痛,腎結石;以兌端治泌尿病,以印堂治失眠,鎮定……等。

頭部也有倒象,例如承漿之下應喉部;口應心臟;人中應食道,鼻應胃;眼周應腎;額部應腸;額頂應膀胱、子宮。臨床可以從此觀察疾病及施針治療,如口角反應支氣管,腮幫反應左右肺,刺水金、水通向兩顴皮下斜刺,即係從支氣管刺到肺,因此治咳喘甚效。眼眉反應橫結腸及腰部,針刺睛明及攢竹能治腰痛。

()四肢(手臂足腿)

手臂足腿每個局部都可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例如手臂之前部治上焦頭面心肺病,中部治中焦脾胃、肝膽疾病,下部治療下焦腎與膀胱下肢疾病。如前臂前部之火串穴治療氣短心悸,中部肝門治療中焦病肝炎,後部之心門治療下焦病膝痛及尾椎痛。其他部位如上臂、小腿、大腿也是如此。董氏奇穴大腿及小腿部位常三針齊下,就有上中下三焦一起治療的味道,如駟馬上中下、天黃明黃其黃、下三皇等。

同大中太極一樣,小太極也有倒象。如此則治療相反,例如火串能治療便秘甚效,心門治療心臟病甚效即是顯例。

(三)手部

整個手掌整個面部都可算是一個太極,從掌中作一直線,為腰臍線,位在這條線上的穴位皆能治療腰痛。正象則此線以上至指縫間為心胸部,指縫至指尖間治五官病;指尖治療頭部及神志病;腰臍線以下至掌根(坎丘)間為小腹部,掌根為陰部。例如靈骨、大白、後谿、腕順皆治腰痛。木穴、叉三皆治五官病,火膝治神志病…等。

手掌也有倒象,可以前例自推。

四、微太極

許多部位亦有其太極,謂之微太極。手指及眼之八卦亦屬此類。

例如第二掌骨側,從掌指關節(頭穴)開始,到腕掌關節(足穴)止,原分三部分。即上、中、下三部分,上部診頭部及心肺疾病,中部診脾胃、肝膽疾病,下部診腎與膀胱下肢疾病。後來發展為十一個點。

董氏竒穴除眾所周知的大倒馬有這種現象外,其它一些小倒馬也有這種現象,例如土水穴,五虎穴,後溪至腕骨(包含腕順一二穴)穴也有此種現象。  

貳、陰陽

穴位的陰陽,與穴位凹突、左右、陰陽經、五行屬性…等有關。

一、穴位突凹與陰陽

穴位肌肉鼓出来的部位為陽能調陽、調气,其氣向上、向外如駟馬、手三里、肩中等穴,能治氣病、陽病、皮膚病;肌肉凹陷的地方為陰,多以調血為主,其氣向下、向內如內關、火主等穴,故善治血分、陰分病如心臟之病。

二、體位左右與陰陽

有人根據脈診左為心肝腎主血屬陰,右為肺脾命主氣屬陽。因而有左陰右陽之說。但根據《內經‧陰陽應象大論》說:「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耳目明也(這裡不足者為陰,指右耳);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手足強也(這裡不足者為陽,指左手)。…故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明確指出了「左為陽右為陰」。這個由來與先天八卦有關,乾兌离震四卦皆從陽儀所出,屬陽。巽坎艮坤四卦皆從陰儀所出,屬陰,所以有左為陽右為陰之說。

既然說左為陽右為陰,而一般區分男女之陰陽時,男人為陽,女人為陰,所以針刺治療有男左女右之說。又屬陽的穴位主通利,屬陰的穴位主收斂。

三、手足經絡與陰陽

經絡有陰經及陽經,陰經分布於陰面,陽經分布於陽面,這是基本常識。經絡有陰升陽降的特性,一些穴位合併體位之突凹,再結合穴位之陰經陽經,如此一些穴位則或降多升少,或升少降多,或有升有降。

四、穴位功能與陰陽

董氏奇穴手掌部位每一手指陰陽兩面都有穴位,彌補了十四經在這方面的不足,其分布主要與功能有關,例如食指在陽面的指五金指駟馬治療在上的及陽腑大腸的病,在陰面的五間穴治療臟腑別通在下的肝臟的病變。其餘皆可類推。

又屬陽的穴位主通利,屬陰的穴位主收斂,按照左陽右陰,通便選支溝(火串)以左側為好。止瀉以右邊的腸門為好。

五、穴位五行與陰陽

一般而言,木火輕陽,有陽之性,金水沉重,有陰之性,戊土為陽,己土為陰應用時可根據五輸穴之五行定其陰陽之性以之治療。例如治療五十肩肩臂不能伸(寒主收引,屬水,陰也),沉重不能抬舉屬土濕陰病,即可選陰陵泉 (陰土經之水穴)。或腎關穴。因收引為寒為陰有餘,尺澤為金經水穴,瀉尺澤就是瀉陰,陰去寒解則不收引,而五十肩可除。

六、穴位配伍與陰陽(文長從略)

七、穴位對應與陰陽(文長從略)

參、三才

三才思維源於《周易》。《易傳·系辭下》》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

《內經》的“人與天地相參”引導人們隨時把宇宙萬物看作是一個整體,由此觀察分析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此一思維方法在中醫的許多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例如在辨證論治時必須因地、因人、因時制宜,從整體到部分系統的認識生理、病理,從而達到正確完善的治療。

一、穴分天地人治療上中下病

董氏奇穴中有許多穴位是按天地人三才命名及排列的。例如前臂有天士、地士、人士三穴;後臂有天宗、人宗、地宗三穴;小腿有天皇、人皇、地皇三穴。有些穴位雖然不是以三才命名,但穴位呈上中下排列如駟馬上中下、通關通山通天…等有著天地人的形式。亦可謂為三才。太極對應中曾經提到三穴能對應三焦,這樣有上中下全身病一起同治的意義在。

二、針深分天地人治遠近之病

一般來說,淺刺治近部病,深刺治遠部病。董氏奇穴應用時更多重視三分法,針刺至淺部天部,多治局部病。針刺至中部人部治療稍遠處病,針刺至深部地部治療更遠處。例如靈骨大白後谿等治療本經及表裡經之病變,包括肩臂頭面病變,針至天部淺部即可。治療腰以上之身體軀幹則應針至人部中部。治療腰以下之病變則宜刺至地部,治療坐骨神經痛一般都要針至地部,效果就非常明顯

三、手法分天地人瀉實補虛

《靈樞經‧官針篇》說:「三刺,…先淺刺絕皮,以出陽邪,再刺則陰邪出者,少益深絕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間;已入分肉之間,則穀氣出,故刺法曰:始刺淺之,以逐邪氣,而來血氣,後刺深之,以致陰氣之邪,最後刺極深之,以下穀氣。此之謂也」。這是說刺有淺中深(天地人)三種不同的刺法,首先是淺刺到皮膚,可疏瀉衛分淺表的陽邪;再刺較深可以疏瀉營分的陰邪,最後刺入極深度較皮膚的淺層略深一些,刺進肌肉而不到分肉之間,就可以通導穀氣,達到補虛瀉實之效。

四、配穴分上中下整體調整(文長從略)

肆、五行

概說

五行一詞首見於《尚書.洪范》。到了《內經》成書年代.結合基本成熟。但對其有決定性影響的則是《易經》《易傳》的辯證思想。它與陰陽學說皆淵源於易學。《易.系辭》中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的記載。這個思想也顯然是源於易學。

應用五行最實際最直接最靈活的就是五輸穴。而董氏奇穴有很多應用也是根據 五行而發揮的。

一、董氏竒穴命名與五行

董氏奇穴以五行命名的穴位極多,超過五十個之多。以五行命名非常直觀,一看就知穴位治療所在係那一五行,易記易用。如木穴一看即知與木與肝與風有關,而其能治眼病鼻病即與命名有關;

二、穴位五行屬性與董氏奇穴

五輸穴五行屬性對董氏奇穴的穴位定性取名很有影響,例如木火穴是治療半身不隨的一個要穴,其所以命名為木火,其理由如下:本穴介於本經之井(屬木)穴與滎(屬火)穴之間,故屬木火,此為名之木火穴道理之一。中風與風(木)痰(火)關係最密切,本穴善於治療中風後遺症,對其他治療中風後遺症各針亦有加強作用,此為名之木火穴道理之二。

三、穴位五行的空間觀

掌握五輸穴的時空用法,才能將董氏奇穴應用的更好。這裡來看一看五輸穴空間觀的應用。

《靈樞經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說:「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俞,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說:「滎俞治外經,合治內府。」《難經六十八難》說:「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臟六腑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根據上述可以對其應用歸類如下:

  1. 井穴對應於頭頂、陰竅、心下。因而善治神志病、陰竅病、心下滿。
  2. 滎穴對應於五官面目鼻喉(見前述之中小太極)、外經。能治療這些部位的病變,善治外感病。
  3. 俞穴對應於五官((見前述之中小太極)、身體關節、半表半裡(少陽陽明合病或兼病)。
  4. 經穴對應於發音有關之器官及部位,主要是肺及喉舌口齒。能治療這些部位的病變。
  5. 合穴對應於臟腑、腸胃、瘀血之病。又合穴皆在肘膝關節附近,經氣最後匯集,如百川的匯合入海,故稱合,合穴附近肌肉筋束較厚,經氣較盛,能深入臟腑,故善治臟腑病證。因而董氏奇穴之幾個治療臟腑病的穴組,如駟馬上中下治肺、通闗通山通天治心、通腎通胃通背治腎…等穴,皆在合穴之上大腿部位肌肉豐厚之處取穴。這些穴位等同心肺肝腎等臟腑的合穴。

四、五行取穴的時間觀

五輸穴的時間觀有急性、慢性、時間時甚、四季分刺、四時分刺、子午流注、靈歸八法等。

(一)、根據內難經發揮

這裡仍然從前述之《靈樞經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及《難經六十八難》內容來看。其時間應用歸類分析如下:

  1. 井穴治病最急,井穴常用於發現神志突變之急救。井穴治病最急,而且肌肉較淺,以刺血為多,一般不留針。
  2. 滎穴治病次急,「滎俞治外經」這裡的外經與經絡有關,與外邪也有關,外感症雖不急如中風昏迷,但常突如其來,亦屬急症。
  3. 俞穴治緩急之間的病變。「病時間時甚者取之俞」,所謂「時間時甚」就是有時間歇(停止),有時嚴重。這種狀況的病變在臨床最為常見。對於一些不算太急也不算太緩的病都能運用,都有治療作用。
  4. 經穴主治以慢性居多,四個絡穴緊臨經穴之前,八個絡穴緊臨經穴之後,絡穴善治絡病,所謂「久病」入絡,因此經穴所治之時間性與絡穴有相近之處。
  5. 合穴之主治以慢性病為主,「合治內府。」中醫有「久病入府」之說。至於「經滿而血者」取之於合,久病多瘀久病易致瘀,委中、尺澤、曲澤、足三里等合穴,都是臨床治療瘀血之刺血常用穴位。
  6. 急性病一般多不留針,董氏奇穴的解穴治療之氣血錯亂及暈針多為急症,亦不久留。木火穴治剛得不久之中風後遺症一般也不留久。

()、四時分刺法

《靈樞經‧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說:「冬刺井…春刺滎…夏刺俞…長夏刺經…秋刺合。」這種方法是根據病發臟腑或經絡,再配合季節,選取該發病經絡之五輸穴針治。

《靈樞經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亦曾提出:「一日分為四時」在一天之中,可以像春夏秋冬一樣的劃分四時,來說明疾病在一天的變化情況,因此在治療時,我們亦可按四季分刺法施治。

董師常於下午三~五時(申時)點刺出血治膀胱經之病變,例如於委中點刺治療痔瘡可收平時之加倍效果,這就是子午流注之納子法的應用,說明了董師對於時間治療學有相當的認識。

五、五輸穴應用的象數觀

「數」的應用在時間針法中已述及,這裡僅看五輸穴的取象應用。取象即比類取象,這是易經思維的主要方法,也是中醫學常用的思維方法。

中醫根據五行取抽象特點,並利用其歸納有關的一些事物,擴大應用於針灸治療。例如屬木之穴可治療肝膽病及筋病;屬火之穴可治療心小腸病及血脈病。又如震颤的病;抽痛的病;如風般一陣突來的病;都可列入風病的範圍,就都可用五行屬木的穴位來治,這就是象數觀的應用。

例如治療三叉神經痛及顏面神經震顫,用後溪及三間,療效甚佳。三叉神經痛及顏面神經震顫之部位基本與小腸經及陽明經有關,一則為突然抽扯疼痛,一則為眼肌顴骨周圍震顫,這些都是風的現象,與木有關,於是取小腸經及大腸經屬木的穴位三間及後溪針刺而取效。

六、五行之同氣相求(文長從略)

七、五體體應針法

五體體應針法簡稱體應針法,主要內容有:一、以體治體(體體對應):包含有「刺五體法」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脈治脈;以肉治肉;以皮治皮。二、以體治臟(體臟對應):可以五體治五臟,即《靈樞官針篇》中的:『凡刺有五,以應五臟』。三、以體治象(體象對應):這是筆者以五體對應取象的擴大應用,例如以筋治風;以骨治寒;以肉治溼等…。則範圍更大。因而將此一大法稱之為體應針法。這些可以在董氏奇穴中找到大量的用例。

伍、易理掛象

以易理發揮董氏奇穴除前述的太極陰陽三才五行之外,還包括了卦象河洛的應用。

一、董氏奇穴與易經掛象

在十四經中有不少穴位取名與易掛有關,例如人中兌端等。董氏奇穴也有借用掛象命名的,例如土水穴位在手掌艮卦坎卦之間,艮卦屬土,坎卦屬水,因此本穴名之為土水穴。水金穴位於面部乾卦坎卦之間,坎卦屬水,乾卦屬金,因此本穴名之為水金穴。兩者皆有極佳之理氣作用,都是治療咳喘之特效要穴。

二、董氏奇穴與河圖洛書

tp3.png

《河圖》之數「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奇數用白點○表示,偶數用黑點●表示。張景岳在《醫易義》中說:“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此為河圖五行生成數。

董氏奇穴也有與《河洛》的成數的結合,這裡舉兩個例子說明。就以二角明及六完穴來看。二角明穴的「二」,二者火也,地二生火,天七成之。角者木音也,穴在中指井(屬木)滎穴(屬火)之間,有木火通明之意。至於六完穴,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六完穴之「六」即取其為水穴之意也,所以能止血者,因為水滅火也。

三、董氏奇穴與開闔樞

(一)、開闔樞與臟腑別通

開闔樞來自於易理,開闔樞與臟腑別通有關,從而確立了臟腑別通,肺與膀胱通,脾與小腸通,心與膽通,腎與三焦通,肝與大腸通,除五臟別通外,包絡也應與胃通,在前次香山會議中已著文詳論,在此不再多談。

()、開合輸與五輸穴

五輸穴與開合輸亦有關,開合輸決定了經絡的內外觀,也決定了五輸穴的時間觀及空間觀。

五輸穴與開合輸有關。

    井穴主開,主通閉開竅;善治外來之病,包括中風及感冒得之病。主外感亦屬急症,亦屬開之類。

    滎穴如魚際及液門治感冒;董氏奇穴之一一部位及五五部位之穴位多與滎穴相合,以治外病急病為多。

    俞穴為轉輸之處,主時間時甚之病,又界於井滎與經合之中間,所主之病為半表半裡,與少陽主半表半裡相同,且俞與樞同音,

經穴接近合穴,經穴主治之病以慢性居多,絡穴或緊臨經穴之前,或緊臨經穴之後,因此也善治久而入絡之病,董氏奇穴在經穴與合穴範圍內之穴位甚多,除刺血外亦以久留針為主。

合穴在最上最裡面,合為匯合。且合與闔同音,主內臟及閉藏之病。

(三)、開闔樞與穴位排列

十四經絡之排列與開闔樞之內外排列有關,董氏奇穴亦然。駟馬三穴、通關三穴、通腎三穴之縱橫排列與開闔樞有密切關係;駟馬三穴主肺太陰病為「開」在最外、通關三穴主心少陰病為「樞」、通腎三穴主腎少陰病為「樞」皆在中、三黃三穴主治肝病為「闔」在內。

不只穴位排列與開闔樞有關,功能作用亦都受開闔樞影響,例如腸門。火串、其門皆治療腸病。然腸門在小腸經主開治泄瀉;火串在三焦主樞可開可闔治便秘及腹瀉皆有效;其門在大腸經主闔治便秘。也都與開闔樞有關。

小結

易學原理是解開董氏奇穴設穴的金鑰,從中深入探索可以得知奇穴發現及設穴的由來,進而回溯穴位之應用原理。易理方法也是藉以發揮奇穴應用的媒介,以之作為方法根據,可以使奇穴的應用更靈活更開闊,此中之易學方法,對於十四正經針灸學術的促進,同樣有相當的啟發作用。由於特刊篇幅有限,這裡僅就其大要加以概念性提示及說明,讀者見微而知著,舉一而反三,當必能有更多創見,用之於十四正經及董氏奇穴皆能使其有更好更多的發揮。(本文全文六萬餘字,節略為七千餘字,全文將在《楊維傑針灸思路》一書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