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總123)、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與董氏奇穴深刺有否矛盾?

答: 董氏奇穴針刺深淺是看治療疾病部位之遠近,及穴位之所在,也不盡然皆深刺,而是當深則深當淺則淺。春夏刺淺秋冬刺深,這是一般情況,老師亦重視春夏秋冬之時令,但是以穴位為主,在我的書中已有說明:「董師深體內經之意在面對全身泛發性的疾病時,常在與主旺之臟俯有關經穴施針,春日針三黃;夏季針通關、通山;秋天針駟馬;冬天針下三皇等,都在臨床常見。對於病久體虛病患,又常配合季節針其母經有關穴位,以收補虛之功。臨床治療痺症,極為重視季節與症狀之關連性。」

春日風勝多見行痺,冬日寒勝多見痛痺,夏秋濕令多見著痺。治療或以肝為主,或以脾腎為主,各以該季當旺之臟為主,再結合其它有關臟腑治療,收效至為宏速。此外亦常配合內經一日四時分刺法治療多類疾病,例如治療咳嗽,先針奇穴水金,再按內經「朝刺榮,午刺俞,夕刺合,夜刺井」原則,加針魚際、太淵或尺澤等穴,每次僅取二穴,用針少卻效果顯著。至於子午流注,董師雖未明言其重要,但卻認為於下午三~五時(申時)點刺出血,對膀胱經之病變(例如於委中點刺治療痔瘡及腰痛腰椎骨刺等)可收平時之加倍效果,其實這就是子午流注之納子法的應用,這就說明了董師對於時間治療學亦有相當的認識。

董師用穴之深淺重視四時節令,如: 一般春夏宜刺淺,秋冬宜刺深,春夏人之陽氣在表,宜淺刺少留或不留。秋冬陽氣在裡,應深刺而留針。同理,下午晚上針刺,一般較上午及中午留針稍久。董師治療疾病不只遵行春夏刺淺,秋冬刺深之理,在選穴處治方面老師還依循下列幾項原則。

(1)根據病位。一般病在表、病在肌膚宜淺刺;病在骨、病在臟腑宜深刺。有時治外感表症常在背部大椎、肺俞、膏盲點刺出血即為淺刺之例。同一穴位之深淺主治亦有別,在前述之大小間、地士,均已舉例說明,其要旨為治近宜淺,治遠宜遠。又如最常用之足三里穴,董師常說:針五分一寸治腿部病,針一寸至寸半治腸胃病,治心臟病氣喘病至少宜寸半以上,頭面病則宜二寸以上,臨床應用確有至理。

(2)根據病性。一般熱症、虛症宜淺刺;寒症、實證宜採刺;新病宜刺淺,久病宜刺深。董師治療較輕較短之病,常以手指顏面較淺部位之穴道針刺,對久病重病則以小腿大腿部位較深之穴位為主;熱病在較淺穴位(背部)及井穴點刺,寒症久病則在腿部、肘部血管或肌肉較厚部位深刺久留或點刺。

(3)根據體質。一般肥胖、強壯、肌肉發達者宜刺深;削瘦、虛弱、肌肉脆薄及嬰兒宜刺淺,董師亦遵循此原則進針,對體力勞動者進針較腦力勞動者通常稍深。

(4)根據穴位。董氏奇穴用穴多以四肢為主,肥厚部份可稍深,其餘部份宜稍淺。穴分天地人三部,局部刺淺,再遠入中,最遠入深。軀幹胸背概以三稜針輕淺點刺為主,頭面部穴位多以淺針直刺或臥針平刺為主。絕無危險,且療效高。

總之,董師針刺論深淺,雖據病位、病性、體質、節令、穴位而定,但總以穴淺宜淺,穴深宜採;治近宜淺,治遠宜深;新病宜淺,病久宜深為要。取穴多在四肢,強調寧失之深,勿失之淺,如蚊蠅之叮咬難期收功。由於深針有透穴作用,加強了經脈間之聯繫,並擴大了針刺之主治範圍,且由於一針多穴,合乎精簡原則,不但減輕進針之疼痛,又能加強刺激量,提高針刺效應,最為董師所樂用,但不論深淺,又必以得氣為度。

二(總122)、治療坐骨神經痛針靈骨大白,可以在正筋正宗牽引嗎?

:牽引針的前提應是患處可以活動,一般以針患肢遠處穴位為主,牽引針最常用的是滎穴及俞穴。治療坐骨神經痛時,如果在正筋正宗穴牽引,不是理想也不是正確的的選擇,一則活動不便,甚至拉扯腿踝不適,一則非滎穴及俞穴。效果也不會太好。當然最重要的是牽引針必須與患處在同一經絡,若根據疼痛經絡,痛在足太陽膀胱經則以膀胱經俞穴束骨穴為牽引;痛在足少陽膽經則以膽經俞穴臨泣穴為牽引。使用俞穴作牽引,一則活動方便,一則俞穴之主治為「體重節痛」專治疼痛,如此則治療針靈骨大白與牽引針束骨或臨泣均有治痛作用,成為雙治療,當然效果最好。 

一(總121)、您提到多項身軀及手腳對應,請問在這些對應中怎樣選擇應用?

:這是在濟南講課時一位學員提出的。以這個問題問老美白人學員,他們的回答是:「根據董老師書中的應用來應用,」這種答法雖然簡單一點,但還算適中切用。

凡是接觸及用過董氏奇穴一段時間,就能清楚的理解對應之應用,下面就以董氏奇穴書中的應用來說明。

對應源自於太極,一物一太極,手足亦各有一太極,即各以肘膝為太極〈肘為手臂之太極,膝為大小腿之太極〉,對應於肚臍,因而有順對及逆對,又有正象及倒象之分。

身軀對應可分四項(見下表):

對應部位 胸脘(背) 下腹(腰) 陰部
手軀順對 上臂 下臂
手軀逆對 下臂 上臂
足軀順對 大腿 小腿
足軀逆對 小腿 大腿


 

例如:將上肢自然下垂與軀幹呈順向並列對置,可稱為手軀順對,則有如下對應:即肩與頭,上臂與胸〈或背〉脘,肘與臍〈腰〉,下臂與下腹〈腰骶〉,手與陰部對應。如腰骶或下腹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療,陰部病可取手部穴治療。董景昌老師以手指之大間等五穴治疝氣:以婦科穴及還巢穴治療婦科病,即與此一對應有關。

將上肢與軀幹呈逆向並列,可稱為手軀逆對,可有下列對應關係:即手〈腕〉與頭〈頸〉(以大白治療頭痛,叉三治療五官病;腕順一治療顏面病;及目前流行之手針以手指治頭病都與此一原理有關。),下臂與胸〈背〉脘〈如胸脘有病可取前臂穴位施治,如用內關或董氏奇穴火串、火陵治心悸、胸悶等〉,肘與臍腰上臂與下腹〈或下腰〉(下腹有病可取上臂穴位施治),肩與陰部〈董師以肩部之天宗、雲白等穴治婦科陰道病〉對應

將下肢與軀幹順向並列對置,可稱為足軀順對,則有如下對應:即髖與頭(老師常用承扶秩邊治療瘰癧特效,即取其穴位位於髖與大腿之間,相當於頸部)大腿與胸〈背〉脘(如胸背有病可針大腿,大腿部位之駟馬治肺、感冒穴治療感冒;通關通山通胃治心),膝與臍〈腰〉,小腿與下腹〈腰骶〉(常用下三皇治療婦科泌尿及生殖系統病;門金治經痛,以及復溜治腰骶痛,三陰交至下腹病……等,),足與陰部(例如用大敦、隱白治療崩漏;用大敦治療陽痿以及疝氣)。其運用皆與此一原理相合。

將下肢與軀幹呈逆向排列,可稱為足軀逆對,可有下列對應關係:即足與頭(個人常以臨泣治偏頭痛、陷谷治陽明頭痛、束骨治後頭痛,)、(如此則踝與頸項對應,董師亦以正筋、正宗治頸項不適,)、小腿與胸〈背〉脘(如胸脘有病可針小腿,腎關治療胸背痛)、膝與臍〈腰〉大腿與下腹〈腰骶〉髖與頭。其他之下腹有病針大腿,胸脘有病針小腿,反之胸脘及下腹亦能治大小腿病。都與此一對應法有關。

上述對應之手軀逆對及足軀逆對,手指及足趾尖可對應於頭頂,因此等同於百會、神庭等穴,是以井穴能治神志病變,急救能治中風急症,如厲兌、隱白常用於治療夢魘不寧,大敦、少商共用合稱鬼哭穴,治療痴癲之症。腕踝相當於頸部,除前述正筋治頸強外,亦常用腕踝穴位治頸項病,如列缺治頸項強痛。

  這種關係在手與足間也可對應互用,手腳對應可分手足順對和手足逆對:

將上肢與下肢呈順向並列即手足順對:以肘對應膝為中心對應,可有下列對應:即肩對髖〈例:如髖有病可取肩部穴位;反之肩部有病也可取髖部穴位施治,董氏奇穴之肩中穴能治療髖部病〉;上臂對大腿、肘對膝(膝部有病常取曲池或尺澤﹝見肘後歌﹞施治,董氏奇穴心門治療膝痛甚效;肘部有病也可取膝部穴位施治,例如側三里側下三里治療肘痛皆極好)、下臂對小腿、手對腳(個人常以五虎穴治療腳痛;小節穴治腳踝痛皆甚效,即係此一對應之運用)。

將上肢與下肢呈逆向排列即手足逆對:可有如下對應:即肩與足、上臂與小腿、肘與膝下臂與大腿(個人亦常取支溝、外關治大腿痛痠,)、手與髖(董師常取手上靈骨、腕順等穴治療坐骨神經痛,)。如足踝部有病可取肩部穴位治療,大腿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療〈反之肩部有病可取足部穴位施治,下臂有病也可取大腿穴施治〉,均係此一原理之應用。

將上述對應圖,以手與腳逆對則成逆對圖,以手與腳順對則成順對圖。手足順對、逆對最常用者為「手足順對」,此種方法之原理係基於易經之先天八卦之對應關係而來。詳見楊維傑著「董氏奇穴講座—治療學」第一章後「談開闔樞原理與臟腑別通」之先天八卦內容。

由於肺、大腸與脾胃對應,因此常互為應用,但應用尤多者為「同名經應用」,即手太陰肺與足太陰脾,手陽明大腸與足陽明胃,手少陰心與足少陰腎互用,手太陽小腸與足太陽膀胱互用,手厥陰心包與足厥陰肝互用,手少陽三焦與足少陽膽互用。手足同名經相通之應用有幾種方法:(一)、手足同名經互相對治(交用):(二)、手足同名經能互相配治(合用): (三)、手足同名經能互相配治(並用): (四)、手足同名經能互相取代治療(代用): 其原理及用法在本答問之第七十六題中已有詳細說明,這裡就不再重複。若能先把這些原理與應用搞通用熟,自然就可熟能生巧,並加以發揮,擴大至其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