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總108)、臟腑別通之配穴如何應用?能簡單談談嗎?

答:臟腑別通是很實用的針法,其單獨用法,即大腸經之曲池能治療肝經之頭暈…心包經之內關能治療胃病…等,其方法在以前之討論答問中曾經提及,而臟腑別通更重要的是彼此配用,此一方法實則經常用於臨床,舉例如下:

1.肺與膀胱通:肺經之尺澤與膀胱經之委中相配為四彎配,為刺血最重要之配穴,可治療及多大並及疑難雜症。肺經善治皮膚病,膀胱經之委中可治爛瘡,委中刺血配制污穴刺血治療皮膚病甚效。此皆膀胱與肺通相配之顯例。
2. 脾與小腸通:位在脾經線上之腎關配小腸經之後溪治療五十肩甚效;腎關配腕順一二穴能祛濕亦能治療腰痛效果甚好。此即脾與小腸通之用例。
3.腎與三焦通:《玉龍歌》《玉龍賦》皆說支溝配照海治療便秘,而三焦經之中渚配腎經之復溜治腰痛甚效。此皆腎與三焦通之用例。
4.心與膽通:膽經之風市配心經之少府,祛風止癢效果甚好。竅陰配神門治失眠多夢甚效,則是心與膽通的配例。
5. 胃與包絡通:內關配足三里能治療治療胃心臟肺臟呼吸病及許多內科病,如消化、循環、呼吸等疾病都極有效。就是通過心包與胃通而作用的。是調理心胃呼吸最常用的一組針法。
6. 肝與大腸通:合谷配太衝為開四關,除善治鼻病(見《雜病穴法歌》)外,能治療許多大病,尤其是鎮定作用極強,為最常用之對穴。又大小間穴配大墩治療疝氣及前陰病甚效,就都是肝與大腸通的用例。

七(總106)、任督兩脈之子午流注為何?怎樣運用?

答:任督相互為環,氣血流注周而復始,亦如同十二經一般,也有晝夜之變化,亦有流注盛衰,而有其一定時辰之開穴。任督流注有兩種說法,一為: 子時開鳩尾穴,丑時開膻中穴,寅時開廉泉穴,卯時開王宮穴,辰時開百會穴,巳時開風府穴,午時開脊中穴,未時開腎俞穴,申時開長強穴,酉時開會陰穴,戌時開關元穴,亥時開神闕穴。另一種說法是:子時開會陰穴,丑時開腰俞穴,寅時開命門穴,卯時開筋縮穴,辰時開身柱穴,巳時開風府穴,午時開百會穴,未時開人中穴,申時開天突穴,酉時開膻中穴,戌時開中脘穴,亥時開關元穴。個人臨床驗証以後法較驗。從這裡可以看出:寅卯辰開穴在後背,巳午未在頭部,陽時開陽分穴;申酉戌在前胸,亥子丑在下腹下腰,陰時開陰分穴,較合乎日夜上下陰陽之理。

針對疾病掌握時辰取開穴施治,效果甚佳,也可配合十二經之流注共同取穴療效尤佳。例如:針對腰扭傷病患常在未時(下午1-3時)針人中,配後溪,往往一次即癒。蓋未時人中開穴,人中為腰痛之效驗穴,未時恰好十二經流注到小腸經,取小腸經之俞穴後溪,亦為治腰痛之效驗穴,因此療效特佳。再舉一例:有一病患因腰椎多個椎間盤突出,致患嚴重坐骨神經疼痛,走路姿勢歪向右邊,成45度斜歪,病已三年尋醫多位未能見效,囑其隔日來針,每週針三次,每次於未時(下午二點)來針,針人中、雙後溪、雙束骨,留針一小時,每十天在委中刺血一次,總共治療十二次,並刺血三次,僅二十八天而痊癒,行走直立一如常人。蓋未時針人中,後溪均係掌握流注時辰,而後溪為八會穴又通於督脈,留針一小時至申時,流注膀胱經,膀胱經夾脊椎,膀胱經筋至脊椎,束骨為膀胱經俞穴,主體重節痛,每十天在申時於委中刺血一次,效果加強數倍,故三年大病而能於四週快速痊癒。

我也常於頭部太陽穴刺血治療多種大病,在巳午未時刺之甚佳,該時氣血流注頭部(巳時開風府穴,午時開百會穴,未時開人中穴),午時尤佳,蓋其氣在頭頂(百會)也。

六(總105)、子午流注有納子法及納甲法,何謂納子法?如何應用?

:子午流注在廣義上的運用,可根據十二經脈氣血流注時辰,即十二經應十二時,當其時為盛,過其時為衰,『靈樞』衛氣篇說:「刺實者,刺其來也;刺虛者,刺其去也。」應用時結合「虛補其母,實瀉其子」的方法,配取子母穴來進行治療。十二經脈配屬十二地支,名為「納支」,故這種按納支時刻配穴針刺的方法稱為納支法,又因為十二地支起於子時,所以亦稱納子法。

十二時的流注順序如下:子時在膽,丑時在肝,寅時在肺,卯時在大腸,巳時在脾,午時在心,未時在小腸,申時在膀胱,酉時在腎,戌時在三焦,亥時在心包。列表如下:

時辰
時間 3

5
5

7
7

9
9

11
11

13
13

15
15

17
17

19
19

21
21

23
23

1
1

3
臟腑 大腸 小腸 膀胱 三焦

此一流注時辰也可作為出生體質及疾病之診斷,例如寅時流注於肺,此時生人較易得呼吸系統病變;卯時生人較易患大腸病變;辰時生人最易生胃病,巳時生人,易得脾臟系統病變;午時生人較易患心臟病變;未時生人易患小腸病變;申時生人易患膀胱泌尿系統病變;酉時生人易得腎臟及神志病變;戌時生人易得血循環及血液系統病變;亥時生人易得淋巴及免疫系統病變;子時生人,易得膽道及神經疾病;丑時生人,易得肝臟及筋肉病變。據統計中風在丑時發病及死亡率最高,與丑時肝經經氣旺盛,易肝陽上亢生火動風,故中風病及死亡數最多。    關於納子法的應用,我個人常用的方法有下述幾種。

1. 補母瀉子取穴法:納子法的運用必須首先了解所病臟腑之經脈的氣血流注納支時刻。然後實證用瀉法,則取該經的子穴,在納支時刻中進行針刺;虛症用補法,則須取該經的母穴,在納支時刻已過的下一個時辰中針刺。例如肺經的實證,須取尺澤穴在寅時針刺;虛證,應取太淵穴在卯時針刺。列表於下,納子法之補母瀉子取穴可以下表為用。

十二經脈納子法取穴及針刺時刻表

手太陰 手陽明 足陽明 足太陰 手少陰 手太陽 足太陽 足少陰 手厥陰 手少陽 足少陽 足厥陰
瀉針 尺澤 二間 厲兌 商丘 神門 少海 束骨 湧泉 大陵 天井 陽輔 行間
時辰
鐘點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23-1 1-3
補針 太淵 曲池 解谿 大都 少衝 至陰 復溜 中衝 中渚 俠谿 曲泉
時辰
鐘點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23-1 1-3 3-5

2.專取俞穴法:「病時間時甚者取之俞」,可說凡是有時間性之疾病,即定時發病,可取發作時間所屬流注經絡之俞穴治療,這個用法屬子午流注納子法的一種。例如子時(夜11-1點)發作之疾病可取膽經俞穴臨泣治療;丑時(夜1-3點)發作之疾病可取肝經俞穴太衝治療;寅時(夜3-5點)發作之疾病可取肺經俞穴太淵治療…等。

3.取五輸穴法:每一時辰流注一經,可以說該一時辰該經之所有穴位皆為開穴。如此則針對疾病可用穴較多亦較能符合病情,取穴即以五輸穴為主,可根據《靈樞經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所說:「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俞,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及《難經六十八難》說:「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臟六腑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這種用法臨床效果極佳。

4、配俞募穴法:在流注時辰除以該流注經之俞穴外,並可配合取與留住經有關之背俞及胸腹募穴並用,例如寅時流注於肺,可取肺經於穴太淵,配用背部肺俞穴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