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講座(二): 芍藥甘草湯
/桂枝湯為傷寒論第一方,方中含桂枝甘草湯、芍藥甘草湯兩大基礎方,桂枝甘草湯辛甘化合溫陽治太陽病發汗過多,損傷心陽之證;芍藥甘草湯酸甘化合滋陰治傷寒兼陰陽兩虛,誤汗後傷陰之證。芍藥甘草湯亦為桂枝湯之半,故亦於桂枝湯之前先解說此方。
【原文】
(29)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讝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解說:原文論述傷寒兼陰陽兩虛,誤汗致變生他病,以及隨證施治法。本條條文可以說是對於誤治後產生的各種變證而予以分別對待治療的很好範例。
微惡寒、自汗、脈浮是表陽虛,小便數是裏陽虛下焦虛寒,膀胱固攝失職不能制水;心煩是心氣虛;腳攣急是陰虛陰液不足,不能濡養筋脈。總的來說,這是表邪兼陰陽兩虛,治當扶陽益陰解表。但醫生只看到微惡寒、自汗、脈浮等表邪未解的一面,忽視了陰陽兩虛的一面,『反與桂枝,欲攻其表』。這裡的『桂枝』,係指桂枝湯而言,攻表即發表。這是說用桂枝湯但治其表,不顧裏虛,那當然是錯誤的,就會導致誤治。形成表裏陰陽俱虛,或其他變證。
誤治後的病情有幾個轉歸:(1)陰陽兩虛,陽虛為重—先用甘草乾薑湯扶陽,後用芍藥甘草湯益陰。(2)胃腸化燥,熱實初結—調胃承氣湯證。(3)腎陽虛重—四逆湯證。
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咽中乾是陰津不足,不能上承;煩躁吐逆是中陽虧虛,胃氣上逆。本方用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二味,辛甘合化,專復脾胃之陽氣,所以說『以復其陽』。
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芍藥甘草湯用芍藥、甘草各四兩,酸甘化陰,能益陰和營,緩急止痛,陰液得復,則攣急得解,『其腳即伸』。不少注家認為先用甘草乾薑湯,後用芍藥甘草湯,這是先復其陽,後復其陰。其說有一定道理。但也可以說厥逆,咽中乾,煩躁吐逆之症狀較急,應予先治。予服甘草乾薑湯後這些症狀解決,唯腳攣急症狀仍在,再與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
若胃氣不和讝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讝語,即譫語,音義俱相同。如腳攣急緩解後,胃氣不和讝語者,說明有餘邪在胃,或胃腸功能失調,胃中生燥,化熱成實,熱擾心神而有便秘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此雖陽明實證,但與陽明熱盛終究不同,不可孟浪,故仲景叮囑應『少與』之,以免另生它變。
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投桂枝湯,又再用發汗劑及燒針取汗,如此一誤再誤,必致汗多亡陽,引起四肢厥脈微等狀,則在甘草乾薑湯基礎上再加附子即是四逆湯,急救回陽。
【組方】
白芍藥 甘草(炙)各四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芍藥甘草湯為《傷寒論》治療『腳攣急』的方劑。為芍藥、炙甘草等分組成。藥僅兩味,藥少力專。『腳攣急』系肝血不足,血不養筋所致;其中芍藥酸苦微寒,和血斂陰;柔肝止痛,炙甘草味甘,補中益氣,緩急止痛,芍藥、甘草兩藥合用,酸甘化陰,善能柔肝養陰生津以復陰液,筋脈得陰血之養,則肝不急而筋不攣。痙攣拘急之勢可解,自然伸屈自如。疼痛亦可止。因此多種疼痛、拘攣之症皆可用之。《長沙方歌括》也說:『芍藥味苦,甘草味甘,苦甘合用,有人參之氣味,所以大補陰血,血得補則筋有所養而舒,安有拘攣之患哉?』。唯柯韻伯認為『腳攣急是脾不能為胃行津液以灌四旁,故足攣急。用甘草以生陽明之津,芍藥以和太陰之液,其腳即伸』,柯氏是從脾胃生津滋液解釋這一病因。二者異曲而同功。
《傷寒論》中用芍藥者共30方,僅本方註明為白芍藥。本湯現代參考用量一般為白芍藥、甘草(炙)各四錢(12克),水煎去藥渣。取汁溫服,日2次。根據多年臨床經驗,一般用量為白芍六錢至二兩(20~60克)、炙甘草三錢至一兩(10~30克),兩者以2;1為宜。
【解析】
一、病機
本條揭示了傷寒誤治影響之大,其誤治深重變化亦多端而重。
(一)為什麼用桂枝湯會誤治
脈浮、汗出、惡寒當然是桂枝湯證,但除此症狀外,另外還有小便數、心煩、腳攣急等症狀,已是表邪兼陰陽兩虛,而非單純之表證。誤為桂枝湯而投之,雖桂枝湯係扶正解表之劑,但從結果來看,服桂枝湯後產生了厥,咽中乾,煩躁吐逆等證。則實際等於『攻』之,所以說:『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而且陰陽兩虛之人有時使用輕微發汗,亦可導致過汗傷正,應該慎重。也因而有人從『攻表』二字而認為桂枝湯是道地的發汗劑,而不是什麼斂汗劑。從整個症狀來看,這是表邪兼陰陽兩虛而偏於傷陽的病候,治當扶陽益陰解表。一般認為宜用桂枝加附子湯扶陽回表,兼解外邪,或用桂枝新加湯、小建中湯等方類扶正祛邪。
(二)陰陽兩虛為什麼治療先復陽,再復陰?
不少注家認為先用甘草乾薑湯,後用芍藥甘草湯,這是先復其陽,後復其陰。這個可以從兩方面來看:1.中醫理論認為陽生陰長,陽固陰藏,益陰以扶陽為基礎。陽復則陰存,因此以復陽為先,繼之以復陰。2.從臨床症狀看,『厥,咽中乾,煩躁,吐逆』等陽傷症狀較腳攣急為急為重,是以先用扶陽,後用益陰之法。
有醫師認為此證是陰陽兩虛,陽虛則厥逆,陰虛則筋孿,不一定要等待厥愈足溫,然後再用芍藥甘草湯,如果手足不溫,再加腳孿急,可以用芍藥甘草附子湯,既復陽,又復陰,似乎也很合適。也有人認為甘草乾薑湯與芍藥甘草湯兩方各僅差一藥,將其合成一方,兩證並治豈不方便。這些乍看合理,但深入究詰,則似又差一著,須知症狀急篤時,藥方愈精簡,單刀直入治急發之症,療效愈快。不過也有以其他治證合用者,程鍾齡《醫學心悟》說:『芍藥甘草湯治腹痛如神,脈遲為寒加乾薑。』這也是兩方合用,但卻是另外一種應用,可供參考。
(三)誤治後有那些變證?怎樣處治?
誤治後的病證分別為:
- 陰陽兩虛、陽虛為重—先用甘草乾薑湯扶陽,後用芍藥甘草湯益陰以如前言。
- 胃腸燥熱內實初結—調胃承氣湯證。對於『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陸淵雷《傷寒論今釋》解釋說:『凡陰證疊用乾薑附子,陽回之後,往往轉為胃燥,此非乾薑附子之過,乃《內經》所謂中陰溜府,為陰證獲愈的一種出路,胃燥,故用調胃承氣湯。譫語本是神識昏蒙之腦病,在熱病過程中,往往因胃不和而發。』陸氏此說甚為有理。因此這種胃燥,只用調胃承氣湯少少與之即可。
- 少陰陽虛—四逆湯證。『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重發汗,再加燒針取汗,這是一誤再誤,勢必汗多亡陽,故用四逆湯急救回陽。
以上是虛證誤用桂枝湯發汗造成變症的幾種救治方法,也可能是一個實際病例的治療記錄。本條揭示了誤治之後可以出現虛實不同的變證,並提示了治療的方法,誤治後有虛有實,傷正則以虛為主,縱使有實證,亦應顧及扶正與護正,如胃燥化實用調胃承氣湯,而不用小承氣湯和大承氣湯;反復誤治,正氣大傷亡陽,應用四逆湯。這一條應證及體現了本論第16條所說的:『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的辨證論治精神,
二、辨證:
(一)筋脈攣急
筋脈攣急在傷寒論及金匱之其他條文中亦見,病機不同主治亦異,比較略述如下:
- 1.桂枝加附子湯證: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20)此證四肢微急,難以屈伸,乃因陽亡于外,陰寒收引所致。本證汗泄津傷係衛陽虛損失於外護之故,關鍵在陽虛,溫陽亦能化氣升津,陽復則陰長,陽回則陰存。表陽虛若不以溫經扶陽為主,而只用斂汗的方法治療,則此汗難以止住。桂枝加附子湯雖以溫陽為主,實則亦有益陰之效。此方係桂枝湯之甘草加一兩,共為三兩,合芍藥三兩(芍藥甘草湯之芍藥甘草為各等份,桂枝湯之芍藥甘草則為三比二)就相當於芍藥甘草湯,由於劑量之調整變化,因而此方便有益陰和營之功。陰復則小便難者得以自利,四肢微急者亦得以緩解。可說此方雖加附子回陽亦不忽方中芍藥甘草之用。
- 大承氣湯證:《金匱要略‧痙濕暍篇》:痙為病,胸滿,口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此證雖有腳攣急,但有口噤齘齒,此皆與陽明經絡有關,還有胸滿,此胸滿應是包括了痞滿燥實,乃因陽明裡熱壅滯燥化傷津,陰血涸竭木燥風動,風火襲經串絡所致,拘攣較重,相對病勢較為險急,急宜撤其熱則津自復。乃以大承氣湯急下存陰。陸淵雷說:『是以良工治病,不患津之傷,而患陽之亡,陽明病的津液乾枯,津傷而陽不亡也,撤其熱則津自復;少陰病之津液乾枯,陽亡而津不濟也,回其陽津自生,』確乃心得之言也。
- 芍藥甘草湯證之腳攣急,為陰液虧虛肝血不足,血不養筋所致;重點在益陰和營,陰液得復,則攣急得解,前已詳述,此處不再多贅。
三、組方
《傷寒論》全書113方,有30方用芍藥,70方用甘草,其中以芍藥甘草相配伍的有24方,使用率達21%。再加上第九六條小柴胡湯之加減方: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及三一七條通脈四逆湯之加減方: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則有26方,足見兩藥的重要性。本方之白芍苦酸微寒,甘草味甘而濃,性平,炙甘草則甘溫,兩藥一酸一甘,酸甘化陰,具有養血和營,緩急止痛之功,為緩急止痛良方,可治諸種痛症。為後世醫家所推崇及廣泛應用。此方與桂枝甘草湯的辛甘化陽相對,彼為仲景溫陽的基礎方,此則為酸甘化陰的基本方。許多方劑如:桂枝加芍藥湯、小建中湯、四逆散、桂枝芍藥知母湯…等皆以本方加味而成。其運用範圍甚廣。
芍藥有赤白兩種。《傷寒論》中用芍藥之30方,僅本方註明為白芍藥。王晉三說:『今裡氣不和,陰氣欲亡,自當用白芍補營。』對於赤白芍,成無己的注解傷寒論述較早,他認為白芍補而赤芍瀉,白芍收而赤芍散。目前中藥學也多認為赤芍藥性寒清熱涼血化瘀,白芍藥性平補血柔肝平肝。甘草生用瀉火,炙用溫中補氣。現代臨床時方中芍藥,一般用白芍,若症因中有瘀血或血熱,則可用赤芍或赤白芍同用。至於甘草,一般用炙甘草,若症因中有熱象者,則可用生甘草,以兼取其清熱解毒之效。
本方有緩急解痙之作用,善治攣急。人體之筋脈運用靈活伸屈自如,要依靠陽氣之溫煦,陰血之濡養。若氣血失調,筋脈失其溫養,就會產生各種病患。《傷寒論》此條係由於邪傷陰液,致筋脈失養,發生攣急之證,便應和血養陰,濡養筋脈為治。肝主藏血又主筋,肝血充盈則筋得養。肝血不足,筋膜失養,即可發生攣急之證如痙攣、抽搐、拘急疼痛等。芍藥甘草二藥相合酸甘化陰,使陰液得復,肝血充盈則筋舒則攣急自除。又『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甘草有和有緩,有補有瀉。因此芍藥甘草湯酸甘化陰的治效,主要在緩肝之急,其腳即伸。
本方不止治腳攣急,在一些含有芍藥甘草的方劑中,亦同樣有著緩急解痙的功能,如小青龍湯及桂枝加厚朴杏仁湯皆有芍藥甘草以解呼吸道拘急,在咳嗽及哮喘症加入芍藥甘草,能增加療效。桂枝加葛根湯及葛根湯治療頸項強,其中也皆有芍藥甘草之組合。
本方亦善治腹痛,《傷寒論》凡腹痛皆用芍藥,如297調: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又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都明確提到腹痛。而小柴胡湯之加減中,『腹痛去黃芩加芍藥』;金匱治腹痛亦用之,如:《痙濕暍病篇》之防己黃芪湯,『胃中不和者加芍藥』。《水氣病篇》防己黃芪湯之『腹痛者加芍藥』。《婦人妊娠病篇》白朮散之『但苦痛,加芍藥』等。
仲景用芍藥治腹痛,多與甘草為伍。《醫學心悟》說:『芍藥甘草湯止腹痛如神』何以《傷寒論》腹痛皆用芍藥,其機理乃肝木淩脾,肝者將軍之官,體陰而用陽,必以陰液以潤之涵之,若陰液虧耗,則木燥風動肝氣上亢或橫逆,肝木凌脾,脾土必蒙其害則痛作矣。凡諸心胃痛,腹滿痛,胸脅痛等,皆剛木淩脾之病。不宜用燥烈之品耗傷肝陰,又不宜用甘寒之藥礙脾之健運。惟芍藥甘草湯,一能養肝陰而平肝氣之橫逆,又能益脾氣而收耗散之氣,實仲聖始有此妙伍也。
《神農本草經》謂白芍『主邪氣腹痛,』;《本草正義》謂其『補血,益肝脾真陰,收肝氣之恣橫。』白芍苦酸微寒,能養血斂陰平肝氣之橫逆,柔肝疏肝條達肝木之燥鬱。肝氣得平則脾土健而腹痛除。李時珍說芍藥『於土中瀉木』即是此義。炙甘草甘溫入脾胃兩經。補中實脾,培中土之氣以禦肝侮,甘可緩急而止痛。
研讀本方也可從桂枝湯切入,芍藥甘草湯可以說是桂枝湯去辛甘之桂、薑、棗,並將芍藥、甘草之量各加為四兩(現用12克)以增強酸甘化陰作用,由解肌祛邪,調和營衛之方,演變為養血和營柔肝,復陰緩急止痛之劑。據此可知仲景遣方施治,靈活多變,隨證施治的證治意義。
總之,本方之芍藥性酸,酸味入肝,甘草性甘,甘味入脾,而有調整肝脾之機轉,脾主肌肉,肝主筋脈,肌肉與筋脈有病,就可從肝脾論治。本方實為肝脾兩治養血斂陰之補養劑,是以能治多種疾病。如芍藥甘草湯證陽虛則再加附子為芍藥甘草附子湯。
【針方對應】
針灸止痛最常應用俞穴,與芍藥甘草湯有異曲同工之妙,蓋芍藥酸入肝屬木,甘草甘入脾屬土,最能調和肝脾治痛,而俞穴五行亦屬木及土。《難經六十八難》說:『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其中『俞主體重節痛』臨床運用最為廣泛,為何俞穴皆治體重節痛呢,『俞主體重節痛』即俞穴能治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尤善治風濕疼痛。蓋陽經俞穴屬木,木主風應筋,陰經俞穴屬土,土主濕應肉。身體沉重多與濕有關,關節痛多與風或濕有關。所以風濕及筋肉疼痛之病多取俞穴,又木應肝,土應脾,疼痛也常因情緒不安肝脾不和而加重。因此以各相關之俞穴治療頗為有效。個人臨床常用各經之俞穴治療各本經之疼痛極為有效。例如用束骨治後頭痛顛頂痛,及腰痛、頸痛,以及太陽經走向之坐骨神經痛。陷谷治前頭痛。臨泣治偏頭痛,腰側痛等少陽經之疼痛,效果很好,這些便都是俞穴。
【注意】
芍藥畢竟屬酸寒之品,虛寒腹痛則非所宜。《傷寒論》280條說: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若中焦陽虛,大便平日濕溏所謂胃氣弱者,不宜大量芍藥,個人經驗可加入健脾之蒼朮,對便溏者,仍可酌情應用。根據仲景用藥規律,凡出現胸滿、悸動時一般亦不用芍藥。
【應用】
芍藥甘草湯,在《傷寒論》中之運用極為簡單,僅記述太陽病表虛兼陰陽兩虛,誤服桂枝湯後陰陽兩虛、陽虛為重,經過治療陽雖恢復,而營陰仍不足,無以養筋,致有『腳攣急』一證。除此之外,別無所載。但現代臨床運用本方治療的範圍卻極為廣泛。從治『腳孿急』而至於治療多種攣急,可以說是對於『腳孿急』主證的取象擴張。
雖說原方白芍與甘草各等分為4:4,但目前應用時很少人以1;1應用,臨床可根據病情作相應調整,不必拘泥於此。本方中的芍藥是君藥,甘草是臣藥也是佐藥。據實驗白芍與炙甘草的劑量配比以2:1解痙止痛效果最佳,其次為3:1。至於1;1鎮痛作用反較不明顯。大量的臨床實踐分析觀察也證明如此。單味生甘草與炙甘草都無明顯鎮痛作用,生甘草與芍藥配伍鎮痛作用亦不強,故本方止痛時只宜用炙甘草。本方藥性緩和,須用大量方能見效。其中白芍用量宜一兩(30克)以上,止痛較優。即使需要加入別的藥物時,也要突出甘草、芍藥之用量,量小則效果不佳。余常用白芍六錢至二兩(20~60克)、炙甘草三錢至一兩(10~30克)。臨床運用芍藥甘草湯若脾胃功能正常者,則芍藥、甘草份量可相對加大,其比例亦可為2:1;若脾胃功能較差,不喜食甜味,或有水腫、高血壓者,甘草用量宜少,一般僅用一錢(3克),則芍藥、甘草之比常為4:1或5:1。如個別患者出現大便溏泄,可加蒼朮或白朮三至五錢(10-15克)。此外甘草達五錢(15克)以上,必須防過甘助濕而生浮腫。可伍用茯苓皮淡滲利濕。
芍藥甘草湯適用於陰血不足筋脈失養,肝脾失和所致筋脈攣急疼痛不可伸直各症。在《傷寒論》中,本方原即用於陰虛筋脈失養而出現腳攣急症候者。日本‧矢數道明謂本方應用目標為『以緊迫性強烈肌肉攣急與疼痛為主要目標』。以腿腳攣急或胃脘疼痛,舌紅少苔,脈細數為辨證要點。在性質上抓住『孿急』的特點,在部位上又要突破『腳』的局限。不要忽略其養陰和血的一面,辨證施治才能使本方發揮更好的效果。
芍藥甘草湯具有鎮靜、止痛、舒攣等作用,該方可謂平淡而效宏,藥簡而用多,如今適應症則相當廣泛。不僅用於外感誤汗傷陰,筋脈失養,腳脛失榮之腳攣急證,而且也適應於內科雜病的陰血虧虛,肝陰不足,肝氣橫逆侮脾,筋脈失養所致肝胃及肝脾不和,拘攣,抽搐,以及陰血不足而產生發熱、眩暈、失眠等多種證候。現多用於胃腸痙攣、膽絞痛、乳痛、經痛,和頸項、背、腰、小腿肌肉的攣急疼痛等。還用其治療便秘、尿閉、抽搐等,都有一定的療效。尤其諸種痛證更為常用。
後世醫家對本方的應用大加發揮,遠遠超過《傷寒論》適應症的範圍。如:
- 《傳統適用方》用本方(名中岳湯)治濕氣腿腳赤腫,遍身疼痛,並治腳氣。
- 《朱氏集驗方》用本方治腳弱無力,行步艱難,名去杖湯。
- 《魏氏家傳方》:治濕熱腳氣,不能行步。
- 《醫學心悟》:治腹痛。以本方治療腹痛,並稱芍藥甘草湯治腹痛如神。
- 吳遵程曰:專治榮中之虛熱,其陰虛陽乘至夜發熱,血虛筋攣。
日本醫家則認為芍藥甘草湯具有中樞性、末梢性的鎮靜和鎮痙作用,用之緩解各處疼痛。筆者學習先賢的經驗以本方加味治療多種病症,取得了較為滿意的療效,牽涉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系統、傷骨科、外科及其他疾病等,為了方便學習及記憶,我將其應用總結為五大項:攣急症、痛症、風痰證、血證、其他等。現介紹如下﹕
一、攣急症
芍藥甘草湯又名去杖湯,其適應證多有大筋軟短和攣縮或腹肌拘急現象。芍藥甘草具有柔肝舒筋,緩急止痛作用。據《現代漢方醫學大觀》(細野史郎著,蕭友山譯):『芍藥甘草湯對橫紋肌、平滑肌的攣急,不管是中樞性的,或末稍性的均有鎮靜作用,……對身體的攣急有效,不僅對表在性的軀體和四肢的橫紋肌,就是對深在的平滑肌性的臟器,如胃、腸……等也能緩解其攣急,制止其疼痛。』現代藥理研究也證明,芍藥甘草湯對表在性的軀幹和四肢的橫紋肌,或者是對深在的平滑肌性臟器,皆有鎮靜止痛作用。臨床廣泛應用於臟器平滑肌的痙攣如胃痙攣、腸痙攣、膽道括約肌痙攣、輸尿管痙攣、膈肌痙攣、支氣管痙攣、子宮痙攣等引起的胃、腸、膽囊、輸卵管、子宮、膀胱、尿道或血管等病痛,以及四肢軀幹骨胳肌的痙攣如腓腸肌痙攣(轉筋)、咀嚼肌痙攣等,甚至是血管的痙攣等,能緩解其攣急、制止其疼痛。並有抗潰瘍作用。舉凡;胸、背、脇、腿、肌肉及神經性疼痛及胃腸炎、膽囊炎、輸卵管、子宮、膀胱、尿道發炎及結石等引起的腹痛、呃逆、痛經、哮喘、百日咳、不安腿綜合征、磨牙、面肌抽搐、糖尿病、尿閉、便秘等。皆可用芍藥甘草湯為基礎方,加減應用,舒攣緩急鎮痛作用極顯著。臨床應用的關鍵是疼痛、攣急。藥雖二味,唯量較大,服數劑可愈。以下再申述之:
1.廣泛用於骨骼肌攣急疼痛的疾病。骨骼肌的痙攣主要表現在四肢肌肉呈痙攣性、緊縮感(抽筋性)的疼痛,以陣發性、短時發作為特徵,即中醫所謂的風證。尤以負重之下肢痙攣緊縮感更為明顯,此即仲景所謂『腳孿急』。對於『腳孿急』應當靈活地看待。下肢疼痛多有腳孿急影響行動障礙,如坐骨神經痛、膝痛、腓腸肌痙攣(小腿抽筋)等。(按:以下僅寫『錢』與『兩』數,不再寫『克』數,每3克等於一錢計)
治療腓腸肌痙攣:我用本方加桂枝、木瓜,療效很好,症屬陰血虧損,不能榮筋,幾日內即可緩解及治癒。本方對腦血管障礙所致的腓腸肌痙攣 亦有效。
治療肌肉痛性痙攣征:用本方白芍一至二兩(30–60克),炙甘草三至五錢(10–15克),每日1劑,水煎3次。上肢肌肉痛加桂枝、伸筋草、片薑黃;胸脅肌肉痛加柴胡、元胡療效頗佳。
治療急性腰扭傷:用本方加炒杜仲送服三七粉療效甚佳。
治療老年腰腿痛:以本方:白芍五至八錢(15–25克),甘草三錢(10克)加牛膝、地龍、當歸、杜仲各三錢(10克)加減治療多例老年腰腿痛療效甚佳。
治療雷諾氏症:雷諾氏症是一種末梢血管痙攣性疾病,根據當歸四逆湯(即芍藥甘草湯加當歸、細辛、木通、桂枝)治療凍瘡的經驗,以芍藥甘草湯加桂枝、生薑、大棗、當歸及溫經活血通絡的藥物雞血藤、絲瓜絡,川芎等治療治療雷諾氏症均療效顯著。
本方能有效地解除肌肉的痙攣,緩解相應的症狀。桂枝加葛根湯及葛根湯常用於治療頸項強,其中就有芍藥甘草之組合。
2.臨床廣泛用於平滑肌的病變引起的各種痛證。以內臟平滑肌絞痛、劇烈痙攣等為特點的疾病。如:
治療胃扭轉:『扭轉』即中醫之『攣急』、『拘急』、不能伸展之意。以芍藥甘草湯:芍藥一兩(30克)、甘草五錢(15克)。每日1劑,濃煎取汁,日服3次。治胃扭轉有效。
治療胃脘痛:芍藥甘草湯原方重用即可。炒白芍每用至一至二兩(30–6O克,炙甘草每用至五錢至一兩(15–30克),兩者之比以2;1為宜。以芍藥甘草湯加味(白芍五錢至一兩(15–30克)、甘草三錢至一兩(10–3O克)、蒲公英三錢至一兩(10–3O克)、丹參五錢至一兩(15–30克)治療多種證型的胃脘痛收效顯著。肝氣犯胃者加疏肝理氣之藥如柴胡、香附;胃腹脹滿者加半夏、厚樸;肝胃鬱熱者加丹皮、梔子、熱盛者加黃連;胃陰虧虛者加養陰益胃之品如麥冬、石斛;瘀血停滯加丹參活血。脾胃虛寒加黨參、黃耆、桂枝溫中健脾﹔余亦常用黃耆建中湯加重其中之芍藥甘草治之。
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隨寒熱虛實之不同而加減變化。一般輕症胃痙攣用芍藥一兩(30克)、甘草三錢至四錢(9克–12克)為好,重症用芍藥一兩半(45克)、甘草用六錢(18克)為宜。泛酸者加瓦楞子、海螵蛸(或烏賊骨、浙貝母);合併上消化道出血者加大黃、白芨。慢性潰瘍病以芍藥甘草加烏賊骨、浙貝母、枳實、白朮、白芨共研極細末,三餐前1小時服,效果頗佳。余常用黃耆建中湯加重芍藥甘草用之治本病效佳
治療萎縮性胃炎:本方『酸甘化陰』,能使萎縮的胃黏膜和胃液分泌低下通過『化陰』而促使恢復,用本方隨證加減治療多例十二指腸潰瘍和萎縮性胃炎,皆取得滿意效果。
治療膽絞痛:用芍藥甘草湯加味治療膽石症,膽囊炎。白芍一兩半(45克) 炙甘草五錢(15克)、 柴胡三錢(10克) 鬱金三錢(10克)、金錢草一兩(30克) 生大黃三錢(10克 )(後下) 均1劑而緩解疼痛,加枳實三錢(10克)、雞內金三錢(10克)更佳,還能促進膽結石排除。本病也可用大柴胡加減。雞內金排膽石佳,細沙狀用威靈仙。
治療腎結石絞痛:余用本方合豬苓湯加味治療泌尿結石有效。亦曾用白芍二兩(60克)、炙甘草六錢(18克)、金錢草30克、海金沙、冬葵子、滑石、車前子、石韋五錢(15克),治療泌尿系結石。有時加入炒杜仲5錢(15克)、川牛七3錢、延胡索3錢更佳。服後可緩解絞痛並可排石。(結石常用四金:海金沙、雞內金、金錢草、鬱金,可化石、排石。加川牛七為通淋要藥,可引石下行)。
治陰縮證:本病現代醫學認為係由提睪肌痙攣引起。中醫認為屬厥陰病,芍藥甘草湯酸甘入厥陰肝,緩急止痛,可解除提睪肌痙攣。
治療尿頻尿急及尿失禁:尿頻尿急為一種急迫症狀,本方能柔肝緩急,緩解膀胱括約肌痙攣,並能調整肝臟疏泄功能,從而使尿頻的急迫現象得以緩解。臨床上治療頑固性尿頻,小便急迫難禁,而尿量不多,心煩易怒,舌紅苔白,脈弦者,從肺、脾、腎、三焦、膀胱論治療效不顯時。可以考慮用大劑量本方治療,隨其寒熱加味用藥,並隨證選加固腎澀尿之藥, 如金櫻子、覆盆子、桑螵蛸、益智仁等常能收到良好效果。
治療頑固性咳嗽及支氣管哮喘:在《傷寒論》之治咳喘方如小青龍湯及桂枝加厚朴杏仁湯中,皆有芍藥甘草以解呼吸道拘急,在咳嗽及哮喘症中加入芍藥甘草,能增加療效,細野史郎治咳嗽常加入芍藥。哮喘、咳嗽等也可以說是支氣管平滑肌的痙攣。因此在常規治療咳喘不效時可試用本方。可單用芍藥甘草(白芍30克、甘草12克溫服)或白芍、甘草,共為細末,每次30克加開水100~150ml(或再煮沸3~5分鐘)澄清溫服有見效者。這或許與芍藥甘草能解除支氣管攣急有關。
治療泄瀉: 所謂之『痛瀉』,現代醫學稱為過敏性結腸炎、結腸易激綜合症等。主要是肝氣乘脾、肝脾不和所致。可用芍藥甘草湯為主加健脾燥濕理氣之品治之。常以『痛瀉要方』加甘草治之,即芍藥甘草湯加白朮、陳皮、防風、木香等治之,一般數劑即見顯效。
治療痛經(陰道痙攣):可以本方為主加失笑散、鬱金,或合逍遙散或合當歸芍藥散,血瘀重者加赤芍;寒凝重者加桂枝或肉桂,一般使用2-3個月經週期可愈。
二、痛症
芍藥甘草湯善治各種疼痛,不少痛症有痙攣現象,又許多痛症與肝脾不和,精神緊張或鬱悶有關。芍藥甘草調肝脾疏木土祛風濕,幾乎對一切疼痛均有效,
尤其是與骨及關節有關的疼痛性疾病。如:
風濕性關節炎:桂枝芍藥知母湯即有芍藥甘草之組合,余以桂枝芍藥知母湯加重芍藥甘草分量,並酌予加味以之治療各類膝關節痛特效,並以之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數十例皆甚效。
足跟痛或跟骨炎: 以本方(赤芍、白芍各一兩(30克),生炙甘草各五錢(15克)加熟地、威靈仙治療足跟痛均短期全部治癒。如能配用藥渣燙洗薰蒸患肢足跟療效更快。
顳頷關節拘攣疼痛:顳頷關節外有胃經繞過,膽經亦由耳前人耳,口內則有肝經環繞。本方酸入肝膽,甘人脾胃,又本方酸甘緩急解痙,能解除局部之拘急。余常以芍藥甘草湯加葛根治之甚效。
頸椎綜合征:我用本方白芍一兩半(45克)、甘草四至六錢(12-18克)加威靈仙、葛根、雞血藤治療頸椎綜合征,手麻加桑枝、秦艽、絲瓜絡。治癒二十餘例,療效極佳。
肩關節周圍炎(五十肩):症屬風寒壅滯筋絡失養。以芍藥甘草湯加味:白芍一兩(30克)、甘草四至六錢(12-18克)、鹿銜草四錢(12克)、雞血藤四錢(12克)、桂枝、片薑黃、木瓜(或加生黃耆、當歸)等,治療數十例皆獲良效。
坐骨神經痛:多有骨質增生症或椎間盤突出。症屬筋絡失養、瘀阻血痺,腳不能舉直,夜間更痛等症。處方:白芍一兩半(45克)、甘草五錢(15克)、川牛七五錢(15克)加獨活、桑寄生、威靈仙。
化膿性髖關節炎及髖股頭缺血性壞死:皆係肝陰虛而血不榮,筋脈拘緊是以作劇痛,腿隨之拘緊難伸,均可與芍藥甘草湯治之其腿即伸,余以芍藥甘草湯治療數例,狀況好轉腿可伸展再以仙方活命飲治其發炎紅腫而痊癒。
一些神經性的疼痛,也常用芍藥甘草湯治療,效果卓著,如:
頭痛:偏頭痛(血管神經性頭痛,即血管收縮性頭痛))。以芍藥甘草湯加川芎五錢(15克)甚效,劇烈者加平肝熄風之鉤藤、蜈蚣、全蠍等治療偏頭痛,收效顯著。
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劇痛:芍藥甘草湯加白芷、川芎、葛根、全蠍初起者甚效,嚴重者合入止痙散(全蠍、蜈蚣、僵蠶)頗效。辨證加減更佳。
肋間神經痛:以四逆散或柴胡疏肝散(方皆以芍藥、甘草為主藥)加減,往往三數劑即見顯效,
帶狀疱疹後遺神經疼痛:以芍藥甘草湯加丹參、元胡、全蠍治癒數例。
慢性肝炎所致的長期脅痛:以四逆散或逍遙散加重其中之芍藥、甘草並歲證加減,效果甚好。
晚期肝癌所致的脅痛,以芍藥甘草湯加大劑量(芍藥可達二至三兩),再加活血化瘀軟堅消癥散結之鱉甲、牡蠣、三棱、莪朮、夏枯草、製乳沒等藥,亦有一定的止痛效果。
痛風:痛風發作期余常用當歸拈痛湯治療效果甚佳(但此方含十五味藥物,略嫌稍多),亦曾以芍藥甘草湯合三妙散或四妙散治癒多例,療效亦佳。即:芍藥1兩 甘草5錢 加蒼朮3錢 黃柏3錢 牛七3錢 車前子3錢。
治療一些急性軟組織扭傷,用芍藥甘草湯治療,效果也很好,如:
急性腰扭傷:前已述及用本方加炒杜仲送服三七粉療效甚佳。,也可用芍藥甘草湯加牛膝、杜仲、乳香、沒藥亦佳。
落枕(頸椎扭傷):桂枝湯加葛根湯加重芍藥甘草,桂枝三錢(10克) 芍藥一兩(30克)生薑二錢(6克)、大棗四個、甘草三錢(9克)(桂枝湯)、葛根五錢(15克)。兼有肩痛柴胡三錢。受風寒更加防風。一般一至二劑即癒。
車禍頸部受傷:本方加上活血化瘀藥物如丹參、乳香、沒藥。或合入桂枝湯加葛根湯。
腳踝扭傷:本方加牛膝、黃柏、乳香、沒藥(黃柏加牛膝可引藥物走下,不一定要有濕邪才用)。
對所有嚴重的痙攣或劇痛,我個人除重用芍藥甘草湯外,常加入止痙散效果極佳。止痙散即:全蠍、蜈蚣、僵蠶,用於痙攣動風的痛、抖甚佳(止痙散若不用煮劑,而用藥粉吞服更佳,可裝膠囊服用)。如:
面肌痙攣:或稱顏面肌抽搐,芍藥甘草湯合止痙散加白芷,慢性者加丹參。
重症頭痛:芍藥甘草湯合止痙散加川芎。
書寫痙攣:芍藥甘草湯合止痙散加當歸
三叉神經痛:余常用芍藥甘草湯合止痙散加白芷、丹參、蔓京子或芍藥甘草湯合止痙散加白芷、菊花、葛根、鉤藤加減治療本病。
三、風(痰)證
芍藥入肝木;甘草入脾土,木主少陽主風,土主陽明主痰,甘草化痰方必用之,常突然發作,或亢進興奮之疾病,中醫多歸入風類。這類的病也可用芍藥甘草湯為基本方治療。
面肌痙攣:或稱顏面肌抽搐、眼瞼痙攣,急性初發者余用芍藥甘草湯加知母、蟬蛻、葛根治療幾例,多能於一週內治癒。久病則較難治。
不安腿綜合征:以芍藥甘草湯加木瓜、薏仁、牛膝有效。
癲癇:最常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或者柴胡桂枝湯加重芍藥,如有瘀血宜加活血藥。
頑固性呃逆:現代醫學認為呃逆係膈肌痙攣引起。利用芍藥甘草湯之鎮痙作用,以芍藥甘草湯加厚朴、木香為基本方隨證加味,胃寒者加丁香、柿蒂,寒重者加肉桂,內熱者加竹葉、石膏;濕熱者加黃芩﹔氣鬱者加旋複花、代赭石﹔痰濕者加陳皮、半夏;正氣虧虛者加黨參。陰虛者加黃精、沙參等,治療多例呃逆,時獲殊效。《醫學衷中參西錄》制肝脾雙理丸:『治肝脾不和,飲食不消,滿悶脹痛,或呃逆噯氣嘔吐……。』方中即以芍藥、甘草為主。
幽門梗阻: 芍藥甘草湯伍蘇木、枳壳、代赭石,止嘔甚效。
吞嚥困難:芍藥甘草湯具有緩解平滑肌痙攣之作用,以之加味用於飲食吞嚥受阻的噎膈患者,多數能改善症狀。
此外一些風痰之證如:小兒睡中磨牙症、帕金森病、書寫震顫症、小舞蹈病、小兒夜啼、小兒遺尿症、癲癇等也可以芍藥甘草湯配伍辨證施治。
四、血證
本方還可用於血證。肝藏血,脾統血,芍藥甘草湯調肝脾,岳美中說『芍藥味酸,能斂能泄,…肝藏血,酸而斂之收之則可止血』,岳美中認為『芍藥味酸,能斂能泄,…肝藏血,酸而斂之收之則可止血,臨床上凡吐血、便血皆可用之,…婦女血崩辨證屬脾不統血者,可在歸脾湯中加白芍一二兩。往往可收到止血效果。』岳氏曾治一農民胃出血,每吐,血量極大,以升斗計,投以旋復代赭湯加白芍一兩半,肉桂三分,一劑血止(見《岳美中醫學文集》)。在羅止園的《止園醫話》曾載芍藥用於止血,在其肺病咯血驗方下云『方中主藥是白芍,其止血之效力乃至神妙不可思議』;『放膽用之,率皆一劑而有奇效』。用量一般應在一兩以上,金匱小建中湯治『衂』即有芍藥甘草湯之組合。
此外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過敏性紫癜、上消化道出血、支氣管擴張咯血、鼻衂也有應用芍藥甘草湯的機會。
五、其他
本方還能治了許多其他疾病:
能治腿腳無力: 芍藥甘草湯也有雙向性調節的作用,《朱氏集驗方》用本方治腳弱無力,行步艱難,名去杖湯。既可治腓腸肌痙攣又可治又可治療筋緩筋痿下肢軟弱無力及步行艱難諸證。對於重症肌無力及多發性神經炎的患者,雖未必能治癒,但對證狀的改善有一定的作用。治療膝痛、坐骨神經痛等痛證,常以本方加重合入對應方中,療效極佳。
有調整激素作用:治乳溢、女子多毛症,停用激素綜合徵有效。本方之雙向調節作用可治療高泌乳素血症性陽痿,又可降低血中雄激素,用於高睪酮血症,治療陽舉不倒。喬保鈞治一36歲男子,因情志不遂而陽物易舉,挺而堅硬近一月,舌尖邊俱紅,苔薄黃、脈弦有力,投生甘草150克(五兩)、芍藥90克(三兩),水煎服,五劑症減,八劑而瘥(見河南中醫,1989,3,31)。日本對睪丸酮和催乳素異常或呈正常高值的不孕患者用本方治療。並結合中醫辨證用藥對於助孕甚效。
治療急性乳腺炎:生赤芍三兩–四兩、生甘草一兩半–二兩甚效,在早期有發熱惡寒、乳腺腫塊界限不明顯,表面皮膚或正常或略帶紅色,有疼痛及壓痛時用之,可於2–4天內治癒。如膿已成用本方則無效。
治療痔瘡:用本方加味:赤、白芍各一兩,甘草三錢、銀花、夏枯草各五錢,煎水熏洗,待稍溫則坐浴, 經熏洗坐浴1次後疼痛均明顯減輕。連洗三天大部分病例除嵌頓明顯消退外,腫亦消。
治療多種老年病:本方能緩急止痛且性味平和,常用於老年疼痛,對於老年人血管平滑肌痙攣導致的組織缺血缺氧之冠心病,及攝護腺肥大、習慣性便秘、老年肌肉顫動、疼痛、酸軟麻木之症,亦多取效。
其他方面,如病毒性肝炎、細菌性痢疾、習慣性便秘、肛裂、梅核氣也有用之者。
【醫案】
(一)、鼠溪溝筋疝(劉渡舟醫案)
症狀 李X ,男,25歲。右鼠溪溝腫起如雞蛋大,不紅,用針管抽之無膿液,自發現膿包後,右腿隨之拘緊難伸,一用力則劇痛難忍,腳跟不能落地,須扶杖行動。
舌象 紅少苔 脈象 弦細數
辯證 陰血不足,不能滋養筋脈,筋失血養,燥而拘攣;今筋聚成疝,結於厥陰之經,雖高起似腫,而非膿血水液;脈弦主病合於肝,細數又為血虛陰傷之象。
用藥 白芍24克 炙甘草12克。共服四劑後腫包消退,大腿能伸,足跟落地,乃棄杖而愈。而愈。
(二)化膿性髖關節炎(劉渡舟醫案)
症狀 周X X女,12歲。右臀被踢後數天,局部紅腫、疼痛、右腿難伸,某醫院診為:化膿性髖關節炎
診見 面色蒼白,形體消瘦,右臀紅腫灼手,針管可抽出少量膿液,右腿蜷屈不伸
舌象 紅絳而苔薄白 脈象 弦細數
辯證 足少陽膽經之氣血瘀滯而化熱傷陰,結毒於『環跳』所致。
治則 宣平肝理血、和陰解痛,以緩解筋脈之拘攣;然後清熱消腫,以疏散少陽之毒氣。
用藥 白芍24克 炙甘草18克。2劑
二診 藥後小便排出白色黏液甚多,右臀腫痛隨之減輕,效不改方,續服兩劑。
三診 右腿逐漸伸開,轉用:當歸、赤芍、花粉、甘草節、浙貝、丹皮各10克,銀花12克,川芎、陳皮、白芷、防風、乳香、沒藥、穿山甲、皂刺各6克。三劑後紅腫基本消失,又服芍藥甘草湯3劑而愈。
(三)雙髖股頭缺血性壞死(劉渡舟醫案)
症狀 楊X X,男,33歲。始由右腿髖關節疼痛,行動困難;二個月後,左腿亦痛,不能步行;隨之肌肉萎縮,某醫院診為:『雙髖股頭缺血性壞死』。
舌象 紅絳苔薄 脈象 弦細
辯證 肝陰虛而血不榮,筋脈拘緊是以作痛,治當和血柔筋,止痛緩急、疏利血脈。
用藥 白芍24克 炙甘草12克。三劑後。
二診 藥後痛減安睡,兩腿輕鬆。轉方用當歸、赤芍、花粉、甘草節、丹皮各10克,乳香、沒藥、川芎、浙貝、陳皮、山甲珠、皂刺各6克,銀花12克,三劑後再以《金匱》赤小豆當歸散與芍藥甘草湯交替服用兩個月可棄杖步行
X光複查兩腿髖股頭血運通暢。
傑按:芍藥甘草湯是治療『腳攣急』的方劑,劉老師認為此方確有柔肝和脾、資液養血、緩解筋脈拘急之效,又藥少力專。本方別名為去杖湯。治療腳弱無力,行步艱難,為治療坐骨神經痛常用方。以上兩例,轉方用仙方活命飲,個人臨床亦常以芍藥甘草湯,治療大腿、髖關節的腫節。也常用仙方活命飲,治療痔漏並用於上述部位之壞死、化膿有效。
(四)、面肌痙攣(顏面抽搐震顫)
鄭XX,女,37歲,左顏面陣發性不規則不自主抽搐震顫已一週,顏面無疼痛。談話過久即加重,精神緊張及疲勞時病情亦加重。數年前曾左顏面神經麻痺治癒。診之脈弦而數,舌紅而苔薄白,以芍藥一兩、甘草五錢、全蠍二錢、蜈蚣一條、葛根五錢、知母三錢、僵蠶三錢,三劑而癒。
傑按:面肌痙攣又稱面肌抽搐,我個人治療此症多年的經驗,認為芍藥甘草湯合止痙散再加入僵蠶效果很好。然後再加知母加強鎮靜的作用,葛根也可以治療痙攣。如果病情再重的話,還可以再加鉤藤。此外治風宜治血,芍藥甘草雖有和血作用,慢性者再加入丹參更佳,丹參功同四物,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這裡很重要的是芍藥的用量,通常可以用到八錢至一兩,芍藥為此方之君藥,芍藥有和陰的作用。有的人熬夜就會加重顏面震顫,這是因為傷陰,陰虛會加重動風。此病患得病初起一週,即來治療,故能迅速痊癒。(楊維傑醫案)
(五) 腿軟無力不任使用
張XX,男,55歲,農民。自覺上下肢無力一年餘,每行至一公里以外的路程即感到兩腿痠軟無力不任使用,需坐下來休息數十分鐘以後才能行走,兩上肢也不能舉重物。患病以來曾服過不少滋補藥品,如虎潛丸,健步丸之類,毫無效驗,且病情日見加重。患者四肢軟弱無力。脈弦而數,但還可走近路,荷輕物,其他方面均屬正常。給服芍藥甘草湯原方,前後共20餘劑,上下肢再不感到痿軟無力,恢復了正常。
處方:芍藥45克,炙甘草30克(趙明銳《經方發揮》)
(六)抽搐(屬傷津者)
田XX,女,28歲。患周身抽搐三年多,每天起床時發一作次。發作時四肢抽搐、蜷曲,舌強不能語,痛苦萬狀,必至兩小時後才能逐漸緩解。或 者在發作時能沉睡1-2小時,也能緩解下來。多方面醫治,二年來沒有效驗。治以芍藥甘草湯為主,加鈎藤、木瓜、當歸等共服30餘劑,後又以此方治成蜜丸, 繼服兩個月,諸證痊癒,以後未復發。
按:本例患者,患此較為嚴重的全身抽搐二年多,據說自患病以來概以鎮驚、熄風、溫筋發表之劑治之,不僅對證狀毫無改善,而且越治越重。綜合其脈證顯然是津枯血燥,不能濡養筋脈所致。當是之時,滋陰養血尚恐不足,何況再久服大量溫燥之品,重劫陰液,怎能不使病情惡化。抽搐之證,屬陰液不潤和『寒則收引』者,在臨床上甚為多見。屬感受風寒造成抽搐者概少。所以辨證需詳,用藥方能無誤。如果一概投以鎮驚、熄風、發表之劑,真是“南轅北轍”差之毫釐,謬之千里。(趙明銳《經方發揮》)
(七)、頸椎綜合征
鄭X祥,男,52歲,1985年2月26日初診,左肩左肘痛,左手麻。頸項強痛,俯視及轉側不利,頸部旋轉活動受限,醫院診為頸椎骨刺頸5~7椎體前緣唇狀增生,處方:白芍八錢、炙甘草四錢、赤芍五錢、葛根五錢、木瓜三錢、絲瓜絡四錢、威靈仙三錢、炙甘草三錢、羌活三錢、鹿含草四錢。每日一劑。1985年4月2日痊癒停診多年未發。
傑按:頸椎骨刺余常以自擬之頸椎骨刺效方芍草葛瓜湯:赤芍、白芍、炙草、葛根、木瓜、羗活、威靈仙等加減,手麻加桑枝、秦艽、絲瓜絡。治療多例皆很快約一月而癒。(楊維傑醫案)
(八)、肩關節周圍炎
崔XX,女,34歲,1977年6月12日診。自訴因去冬給嬰孩喂乳,經常露肩而睡,日久漸覺左肩臂痠痛,今春疼痛漸劇,夜間尤甚,以致不能安睡,右臀上舉及旋轉均受限制。曾服保泰松、消炎痛及祛風濕活絡煎藥熏洗,取效均微。查見右手上舉僅及耳下,臂上抬即發抖,拘急疼痛難忍,胃納及二便尚可,舌淡、苔薄白,脈弦。症屬風寒壅滯,筋絡失養。處方:白芍30克,甘草、鹿銜草各12克,桂枝15克。連服l7劑,疼痛逐漸消失,活動如常。陋訪半年,未再復發。(劉國普)
(九)、坐骨神經痛
宋XX,男,5S歲,幹部,1978年10月5日診。據述數年前開始下肢痹痛,一周前因勞累突感左下肢痠痛,經醫院診斷為左腿風濕性坐骨神經痛,治療網效,最近病情愈劇,形容憔悴,臥床不能起立,左腿疼痛如掣,不能伸直,腓腸肌呈陣發性痙攣,腰痠,二便正常,無寒熱等表證,脈弦細,舌苔薄白,症屬肝脾陰血不足,筋絡失養所致。投加味芍藥甘草湯:生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生黃芪、狗脊各24克,懷牛膝、伸筋草各10克,制乳香、沒藥各6克,赤芍9克,絲瓜絡4克,水煮服。2劑後痛減能步行,5劑後症狀消失,於一月後隨訪身體健康。
按:本方取白芍平肝緩急,解痙止痛,又有滋養肝血,補益脾陰的作用,與甘草配伍,相得益彰。加用黃芪益氣活血,以治麻木,狗脊、牛膝入肝腎,強筋骨,以除痹解痛,乳香、沒藥、伸筋草、絲瓜絡活血行氣通絡。(傅朝陽)
(十)、腰椎管狹窄症
王某某,女,48歲。以『腰椎間盤突出症』收治。自述腰及左下肢疼痛半個月,有間歇性跛行。查其腰4~5椎間隙壓痛,無明顯放射疼,雙下肢直腿抬高80°,加強試驗(-),診為“腰椎管狹窄症”。經牽引治療,腰痛減輕,但持續性腿痛不能緩解,夜間腿痛加劇,常將患肢極度屈曲。抱於胸前,煩燥失眠,多汗,肌注強痛定、杜冷丁亦不能完全緩解。舌紅,少苔,脈細數。此屬肝腎陰虛,血不養筋所致。以芍藥甘草湯加木瓜12克、牛膝12克、當歸15克、獨活12克、五味子10克、酸棗仁30克、生地12克、麥冬10克、牡蠣10克,滋補肝腎,養陰柔筋以止痛。服3劑,疼痛緩解,已能安睡平臥;又服3劑,可下床行走。要求帶藥出院,照上方又服6劑,復診已能下地勞動。(鄧素玲)
(十一)、胃脘熱痛(張志民醫案)
男,57歲。 | |
症狀 | 胃脘熱痛,患12指腸球部潰瘍多年,去年冬頻發至今,胃脘部灼熱感而疼痛,飢時及夜半疼痛較劇,大便乾燥,2日一行。 |
舌象 | 舌紅苔薄黃 |
脈象 | 細數 |
辯證 | 陰虛胃痛 |
用藥 | 白芍30克 炙草15克 枳殼6克 烏賊骨12克 浙貝母9克 服五劑。(有胃酸合烏貝散) |
二診 | 藥後胃脘部疼痛次數減少,舌不如前之紅,少苔,脈細數,續服上方七劑。痛止。 |
(十二)、下腿搐痛(張志民醫案)
男,54歲。 | |
症狀 | 下腿搐痛,兩下腿時抽搐疼痛,夜間發作較頻,大便難,小便短赤 |
舌象 | 舌紅少苔 |
脈象 | 弦細略數 |
辯證 | 陰虛不榮筋脈之故。 |
用藥 | 白芍30克 炙草30克 服五劑。 |
二診 | 服藥後發作減半,大便較潤,舌紅減,脈仍沈細。續服上方七劑。痊癒。 |
傑按:抽搐之證,屬陰液不潤和『寒則收引』者,在臨床上甚為多見。綜合其脈證夜間發作較頻,大便難,小便短赤,顯然是津枯血燥,不榮筋脈所致。當是之時,宜滋陰養血,以大劑芍藥甘草湯草濡養筋脈,則風熄搐停。
(按:此原為傷寒論講座80-100小時之講課內容,原講座附二十例驗案,今因篇幅關係僅附十二例驗案)
今年 2020 為 董公景昌博士逝世45週年,為紀念 董公傳授絕學之用心,讓董氏針灸更加發揚,特舉董景昌逝世四十五週年紀念學術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