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總119)問:什麼是「是動病」、「所生病」?有哪些不同的解釋?其含義為何?

答:「是動病」和「所生病」,是《靈樞‧經脈篇》在論述十二經脈病候時提到的兩個名詞。自《難經·二十二難〉首先提出解說以來,後世不少注家據此從各種角度作了不少不同的解釋,觀點頗不一致。

綜觀歷代注家對「是動病、所生病」的解釋,雖然不少,但主要有下列幾種:

1.氣血先後說:《難經‧二十二難》說:「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並指出"氣先病"、"血後病"。這是對「是動、所生病」的最早解釋。明‧張景岳〈類經》提出質疑說: 「觀此以動為氣,所生為血,氣病為先.血病為後,若乎近理,然細察本篇之義,凡在五臟,則各言臟所生病,凡在六腑,則或言氣,或言血,或脈或筋,或骨或津液,其所生病本各有所主,非以氣血二字統言十二經也。難經》之言似非經旨。」

《難經》雖為解釋《內經》而作,但在此所提的氣血先後說,卻與《內經》原意不相合。查《靈樞‧經脈》原文明確提出三焦手少陽之脈「是主氣生病者」,胃足陽明之脈「是主血所生病者」,分明氣血都屬於「所生病」,並不包括「是動」在內;又如肺經「所生病」中有「咳、上氣、喘渴」等症,似難以歸於血分病。而肺經、大腸經、胃經的所生病後還有『「氣」盛』、『「氣」虛』的記述,就更不能歸於血分病。此外,腎經「是動病」中有「咳唾則有血」,似為血分而非氣分病;可見用氣血先後來區分各經中的"是動、所生病"是不切合原意的。

2.本經他經說:清‧徐靈胎《難經經釋》說:「是動諸病,乃本經之病;所生之病,則以類推而旁及他經者。」然試觀《靈樞》原文,脾經的「是動」病中有胃脘痛」;腎經的「是動」病中有「飢不欲食」,都並非「本經之病」。怎能以「是動諸病乃本經之病」而論知呢?可見以本經、他經來劃分也難以成立。

3.經脈臟腑說:岡本一抱《十四經發揮和語鈔》提出「是動」為經絡病,「所生病」為臟腑病。近代陳璧琉、鄭卓人亦持此說。廖季平《診絡篇補證》又有「是動」為絡病;「所生病」為經病之說,這些都與經文內容不合。如胃經「是動」中有「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腎經「是動」中有「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等,並非經脈病;至於「所生病」中,各陰經中有主「臟」所生病的記載,各陽經則未有主「腑」病的記載,相反的明顯的詳於外經病,因此將「是動病」說成「絡病」,「所生病」說成「經病」混淆了經脈、絡脈的內容,也與原意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