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太陽蓄血部位研究

《傷寒論》有四條論及太陽蓄血。設方三張,開活血化瘀法之先何,然而對於《傷寒論》太陽篇所言蓄血證的部位問題,歷代注家多有爭議, 見地不一,至今仍多所爭論。筆者反複學習研究,在此就其蓄血部位問題談談個人體會,

有關蓄血的四條條文(據明趙開美復刻宋本《傷寒論》次序)先列於下面,再對其加以分析。(106)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124)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 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125)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締也,抵當湯主之。(126)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葯,宜抵當丸。

一、血是否蓄於膀胱

對124條的"熱在下焦",大致並無異議,但對106條的「熱結膀胱」則意見紛紜,多不認為膀胱蓄血的存在。對於太陽蓄血部位有幾種看法,歸類可有下述幾種:

(一)、血蓄於膀胱說:本說仍認為血蓄膀胱,如成無己、柯韻伯、程郊倩、王晉三、尤在涇、吳謙等,其根據是106條中明言「熱結膀胱」。並認為「血自下,下者愈。」是指的膀胱下血。由於熱結膀胱,迫血下行則尿血。成無己說:「太陽多熱,熱在膀胱,必與血相搏,若血不為蓄,為熱迫之則血自下,血下則熱隨血出而愈。若血不下者,則血為熱搏蓄積於下,而少腹急結,乃可攻之,」因為膀胱是太陽之腑,足太陽經脈絡腎屬膀胱,太陽經不解之熱「隨經」入腑,瘀熱相結於膀胱血分,血不下,而形成畜血證。

這雖然講得通,但125條明確指出「小便自利……血證諦也。」把小便之是否通利作為有無蓄血的重要鑒別症狀。人們不禁要問:既然血蓄膀胱,為什麼小便反利呢?錢天來就提出質問:「若果膀胱之血蓄而不行,則膀胱瘀塞,下文所謂少腹硬滿,小便自利,又何自出乎?」可見,言血蓄膀胱。尚有疑問。

常理而言蓄血則膀胱氣化必然受阻,當小便不利。但仲景於太陽蓄血證四條,獨106條提出「熱結膀胱」,而未言「小便自利」,因而有人認為蓄血證也並非一定小便自利。吳又可在《溫疫論》中指出:「小便不利亦有蓄血者,非小便自利便為蓄血也。」金‧成無己在《注解傷寒論》中也認定血蓄膀胱,他釋106條為:「太陽膀胱經也。太陽經邪熱不解,隨經入腑,為熱結膀胱……熱在膀胱,必與血相搏。」清.柯韻伯釋該條的「血自下」亦為「小便尿血」。不過這種觀點還是有待商榷。

(二)血不蓄於膀胱說: 分析各家認為畜血部位不在膀胱的理由主要有二:1.「小便自利」是鑒別太陽蓄血證的主要見證,小便自利端賴膀胱氣化正常,若膀胱蓄血,壅塞瘀滯,必然影響膀胱氣化功能,而導致小便不利。且衆所皆知太陽腑證有蓄水證及蓄血證。蓄水證病在氣分,蓄血證病在血分,按理蓄血證應較之蓄水證為重,既然是邪結膀胱,為何程度較輕的蓄水證會影響膀胱氣化而小便不利,反而程度較重的蓄血證卻沒有影響膀胱氣化而仍然小便正常呢?《傷寒來蘇集》說:「膀胱為水府,血本無所容蓄者也,少腹者膀胱之室也,熱結硬滿,當小便不利,而反利者是病不在膀胱之內」。膀胱蓄血必然小便不利,若果真血積膀胱,焉有小便自利之理? 太陽蓄血卻小便自利,表明病雖為太陽腑證,但病應未及於膀胱。《傷寒論》太陽蓄血證,並未明確提示血蓄於膀胱,仲景之所以於蓄血諸條中反復申述「小便自利」,並把小便的通利與否作為蓄血蓄水的鑒別要點,想必應是示人太陽蓄血不在膀胱。由此推論,太陽蓄血部位不在膀胱。

2.「熱結膀胱」的重點應是後文之「血自下,下者愈」仲景此處並未明言「血自下」是大便下血或尿血。柯琴注曰:「血得熱則行,故尿血也,血下則不結,故愈」。這可能是他誤認為血蓄膀胱才有此解。試看在本文之後仲景接著說:「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126條也說:「當下之,」既曰攻之、下之,應是指瀉下而言,所以用了化瘀通下的桃核承氣湯。桃核承氣湯系由調胃承氣湯加桃仁、桂枝而組成。諸藥配伍共奏苦寒瀉下、導邪熱瘀血下行之功。仲景方後注也說:「服,當微利」指出藥後能通瀉大便。徐靈胎注解說:「微利就是通大便。」錢天來說:「注家有血蓄膀胱之說,恐尤為不經,歷見蓄血必從大便而出,未見有傷寒蓄血而出於小便者,若果出於小便,因何反用桃核承氣及抵當通其大便乎?」因此從祛邪途徑來看也不是血蓄膀胱。 通過以上綜合分析,筆者也認為太陽蓄血不在膀胱。

二、血蓄部位在何處?

既然說血不蓄於膀胱,那麼血蓄何處呢?關於蓄血之部位,歷代注家仁智各見,有謂在下焦,有謂在大腸,有謂在小腸,有謂在子宮…等,下面略加說明並分析其疑點。

1.血蓄下焦(少腹)說: 124條說:「…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里故也…。」明確指出「熱在下焦」故認為以血蓄下焦為是。汪琥亦持此說:「膀胱熱結,在衛則尿不利,在榮則血不流,故作急結之形,為下焦蓄血之證諦也。所以用桃核承氣湯,乃攻下焦蓄血,治少腹急結之藥,實非通膀胱熱結之藥也」。
在此「下焦」與「裏」應係指少腹而言。下焦所轄甚廣,膀胱亦賅其中,雖說血蓄下焦說較膀胱說為靈活。但是下焦臟器甚多,是整個下焦全部蓄血?還是蓄於某臟某腑?文中的「血自下」,是下自何處?尿道?陰道?還是肛門?這些問題有人在臨床上各有應 證,但在理論上還應找到更深入的解釋。基本來說,血蓄下焦說疑義仍多。尤其是將太陽蓄血證等同於下焦(少腹)蓄血,似乎給人有些亥豚不分的感覺,頗為不妥。

2.血蓄大腸(迴腸)說:106條說:「…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126條說:「…為有血也。當下之,」既曰攻之、下之,應是指瀉下而言,所以用了化瘀通下的桃核承氣湯。桃核承氣湯系由調胃承氣湯加桃仁、桂枝而組成。諸藥配伍共奏苦寒瀉下、導邪熱瘀血下行之功。而且仲景桃仁承氣湯方後注也說:「 當微利」;抵當湯方後注云,「「不下,更服」;抵當丸方後注云:「晬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通過攻下之祛邪途徑來看,有人認為係血蓄大腸。錢潢也認為係熱結膀胱,血溢大腸。他說:「愚謂仲景之意,蓋以太陽在經之表邪未解,故熱邪隨經,內入於腑,而瘀熱結於膀胱,則熱在下焦,血受煎迫,故溢入回腸,其所不能自下者,蓄積於少腹而急結也」(按:錢氏所指回腸即為大腸)。然而膀胱為津液之腑,亦有血自前陰尿下之病變,未必一定要「溢入回腸」?而且此說亦似屬陽明蓄血。一般人以大黃、芒硝有通大便之用,而認為血蓄大腸,未免過於局限。因此此說也有欠全面。

3.血蓄子宮(血室)說:持此說者目前甚多,以唐容川及張錫純為著,我個人亦認為蓄血與部位與胞宮有關,但亦不盡是,後面會再說明。唐容川說:「膜網夾室之內,是為血室……血室後連大腸,前連膀胱,正當小腹之間(按:對參唐氏著述《傷寒論淺注補正》《金匱要略淺注補正》《血證論》《六經方證中西通解》所論的有關內容分析,其所謂「血室」,乃指子宮而言,)故腹當硬滿,設熱結在膀胱,則小便不通,今小便自利者,知不在膀胱,乃在血室中。」張錫純也說:「此證乃外感之熱,循三焦脂膜下降,結於膀胱,膀胱上與胞室之脂膜相連,其熱上蒸,以致胞室亦蘊有實熱,血蓄而不行。」這派也多以臨床為證,認為蓄血證多見於婦人月經瘀血病變,可以說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夠全面。

4.血蓄小腸說:《傷寒論》太陽經包括手足太陽經,太陽腑證,應該含括足太陽膀胱和手太陽小腸的病證。「太陽隨經,瘀熱在裏」是說太陽病表邪不解,由經傳腑,即傳入太陽之腑的膀胱或小腸,既言太陽蓄血不在膀胱,那麼就應在小腸。周學海就說:「太陽抵當攻小腸非攻膀胱也,膀胱果有蓄血,當如血淋,而小便不利矣,何得小便利而反大便黑耶?且其證兼見昏昧,譫妄如狂者,心證也,心與小腸脈絡相通,故氣相通也」心與小腸為表裏,心主神,小腸受邪,循經上犯,出現如狂、發狂的神志症狀,當不難理解。

《傷寒論》124條說:「熱在下焦」,而小腸亦在下焦。據此而論,太陽之邪循手太陽經而入下焦小腸,而少腹硬滿急結,亦為當然之事;106條「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尚未可攻,…乃可攻之,」文中所指的「下」及「攻之」是從後竅而下,這個從桃仁承氣湯藥味組成及桃仁承氣湯、抵當湯、抵當丸等之方後注所云,即可知悉,已如蓄血大腸段所述。血從後竅而下,也是證明了血蓄在腸道。

三、我對蓄血部位的看法

前述幾種說法都各具道理,而又各有疑點,似乎不夠全面,稍欠貼切。個人認為必須深入理解經絡,並對參金匱要略條文,更要結合臨床才能理清這個問題。

原文強調「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裏故也」。「隨經」一詞是關鍵,膀胱經絡之熱可「隨經」而傳入太陽經之裡,這裏的「經」,指的是經脈。「隨經」,是說表熱隨太陽經脈內傳於裏,這個「裡」當然應該包括小腸經,或者與膀胱經有關的裡,也就是子宮。

《傷寒雜病論》中,也有不少提到「膀胱」的條文,並非皆指膀胱本身,「熱結膀胱」一語,尚見於《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並治》中,曰:「產後七八日,…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熱在裏,結在膀胱也。」此處之「膀胱」接於少腹堅痛後,顯然係指下焦少腹之部位,此處之「惡露不盡」當然是胞宮之病。說明結在膀胱與子宮有關。又《傷寒論》340條有"冷結在膀胱關元",雖然結有冷、熱之分,然而在膀胱卻是一致的,此處之關元為小腸募穴,也點出了小腸經與結在膀胱的關係。又《金匱要略·黃疸病篇》說:「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此處黃疸提到膀胱,也可與小腸聯繫,小腸為分水之官,能祛濕,查閱古歌訣及個人臨床經驗,腕骨確為治黃疸第一要穴,《通玄賦》、《玉龍賦》、《玉龍歌》、《臥岩凌效應穴》等皆盛讚其治療黃疸之功,蓋腕骨為小腸經之原穴也。小腸與心表裡,心主神,小腸受邪,循經上犯,可以出現如狂、發狂的神志症狀。

此外,膀胱經「…其直者,從巔入絡腦,」故有精神症狀,其經脈病亦有「…狂…」之語(見《靈樞經篇》),對於腦震盪後遺症,余常用桃核承氣湯治之,若有便秘者更為對證。此「隨經」而傳入太陽經之裡,似也可包括「隨膀胱經入於腦」,也值得注意。血分證易有精神症狀,陽明多氣多血亦有畜血善忘證。膀胱經多血少氣,故有氣化不足的蓄水證,及瘀血多血的蓄血如狂發狂症。

從臨床驗證來看:膀胱經與子宮相通,誠如唐容川及張錫純所言(見血蓄子宮(血室)說)。《傷寒論》之桃核承氣湯能治膀胱經蓄血症,個人常以此方治療閉經而精神恍惚者:另常以《金匱》之桂枝茯苓丸治療婦科子宮瘀血及肌瘤等症甚效,桃核承氣湯及桂枝茯苓丸皆有桂枝,此為膀胱經主藥。而能治療子宮病。董氏奇穴透過臟腑別通之肺與膀胱通,在肺經針刺能治膀胱經病變,如重子重仙在手掌能治療背痛特效,也能治療子宮肌瘤,而治療婦科最重要的婦科穴亦在大指肺經附近,也是透過臟腑別通之肺與膀胱通,膀胱經與子宮相通,達到治療目的。此外至陰穴為膀胱經井穴能開竅,能開膀胱及子宮之竅,現代研究也證明艾灸或針刺至陰能促進子宮和膀胱活動增強。同時使胎兒活動亦增強,有利於胎位的糾正,說明了膀胱經與子宮的關係。

由於蓄血諸方皆係攻下之方,「下血乃愈」當係指從後而下之血,若是真正之膀胱有熱,則是會小便見血,參照《傷寒論》84條:「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及293條:「少陰病,八九日,一身手足盡熱者,以熱在膀胱,必便血也。」膀胱有病還是會小便見血的,但不是太陽蓄血吧了。由於不是蓄於膀胱,當然小便自利也就不是問題了。

以上幾點是我個人的一些體會,與一般所言不盡相同,甚或有些出入,但這是我根據《傷寒論》《金匱要略》的條文、結合經絡與臨床經驗,綜合提出的看法,未必一定都對,但卻很合實用,相信能提供各位一些不同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