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總106)、任督兩脈之子午流注為何?怎樣運用?

答:任督相互為環,氣血流注周而復始,亦如同十二經一般,也有晝夜之變化,亦有流注盛衰,而有其一定時辰之開穴。任督流注有兩種說法,一為: 子時開鳩尾穴,丑時開膻中穴,寅時開廉泉穴,卯時開王宮穴,辰時開百會穴,巳時開風府穴,午時開脊中穴,未時開腎俞穴,申時開長強穴,酉時開會陰穴,戌時開關元穴,亥時開神闕穴。另一種說法是:子時開會陰穴,丑時開腰俞穴,寅時開命門穴,卯時開筋縮穴,辰時開身柱穴,巳時開風府穴,午時開百會穴,未時開人中穴,申時開天突穴,酉時開膻中穴,戌時開中脘穴,亥時開關元穴。個人臨床驗証以後法較驗。從這裡可以看出:寅卯辰開穴在後背,巳午未在頭部,陽時開陽分穴;申酉戌在前胸,亥子丑在下腹下腰,陰時開陰分穴,較合乎日夜上下陰陽之理。

針對疾病掌握時辰取開穴施治,效果甚佳,也可配合十二經之流注共同取穴療效尤佳。例如:針對腰扭傷病患常在未時(下午1-3時)針人中,配後溪,往往一次即癒。蓋未時人中開穴,人中為腰痛之效驗穴,未時恰好十二經流注到小腸經,取小腸經之俞穴後溪,亦為治腰痛之效驗穴,因此療效特佳。再舉一例:有一病患因腰椎多個椎間盤突出,致患嚴重坐骨神經疼痛,走路姿勢歪向右邊,成45度斜歪,病已三年尋醫多位未能見效,囑其隔日來針,每週針三次,每次於未時(下午二點)來針,針人中、雙後溪、雙束骨,留針一小時,每十天在委中刺血一次,總共治療十二次,並刺血三次,僅二十八天而痊癒,行走直立一如常人。蓋未時針人中,後溪均係掌握流注時辰,而後溪為八會穴又通於督脈,留針一小時至申時,流注膀胱經,膀胱經夾脊椎,膀胱經筋至脊椎,束骨為膀胱經俞穴,主體重節痛,每十天在申時於委中刺血一次,效果加強數倍,故三年大病而能於四週快速痊癒。

我也常於頭部太陽穴刺血治療多種大病,在巳午未時刺之甚佳,該時氣血流注頭部(巳時開風府穴,午時開百會穴,未時開人中穴),午時尤佳,蓋其氣在頭頂(百會)也。

六(總105)、子午流注有納子法及納甲法,何謂納子法?如何應用?

:子午流注在廣義上的運用,可根據十二經脈氣血流注時辰,即十二經應十二時,當其時為盛,過其時為衰,『靈樞』衛氣篇說:「刺實者,刺其來也;刺虛者,刺其去也。」應用時結合「虛補其母,實瀉其子」的方法,配取子母穴來進行治療。十二經脈配屬十二地支,名為「納支」,故這種按納支時刻配穴針刺的方法稱為納支法,又因為十二地支起於子時,所以亦稱納子法。

十二時的流注順序如下:子時在膽,丑時在肝,寅時在肺,卯時在大腸,巳時在脾,午時在心,未時在小腸,申時在膀胱,酉時在腎,戌時在三焦,亥時在心包。列表如下:

時辰
時間 3

5
5

7
7

9
9

11
11

13
13

15
15

17
17

19
19

21
21

23
23

1
1

3
臟腑 大腸 小腸 膀胱 三焦

此一流注時辰也可作為出生體質及疾病之診斷,例如寅時流注於肺,此時生人較易得呼吸系統病變;卯時生人較易患大腸病變;辰時生人最易生胃病,巳時生人,易得脾臟系統病變;午時生人較易患心臟病變;未時生人易患小腸病變;申時生人易患膀胱泌尿系統病變;酉時生人易得腎臟及神志病變;戌時生人易得血循環及血液系統病變;亥時生人易得淋巴及免疫系統病變;子時生人,易得膽道及神經疾病;丑時生人,易得肝臟及筋肉病變。據統計中風在丑時發病及死亡率最高,與丑時肝經經氣旺盛,易肝陽上亢生火動風,故中風病及死亡數最多。    關於納子法的應用,我個人常用的方法有下述幾種。

1. 補母瀉子取穴法:納子法的運用必須首先了解所病臟腑之經脈的氣血流注納支時刻。然後實證用瀉法,則取該經的子穴,在納支時刻中進行針刺;虛症用補法,則須取該經的母穴,在納支時刻已過的下一個時辰中針刺。例如肺經的實證,須取尺澤穴在寅時針刺;虛證,應取太淵穴在卯時針刺。列表於下,納子法之補母瀉子取穴可以下表為用。

十二經脈納子法取穴及針刺時刻表

手太陰 手陽明 足陽明 足太陰 手少陰 手太陽 足太陽 足少陰 手厥陰 手少陽 足少陽 足厥陰
瀉針 尺澤 二間 厲兌 商丘 神門 少海 束骨 湧泉 大陵 天井 陽輔 行間
時辰
鐘點 3-5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23-1 1-3
補針 太淵 曲池 解谿 大都 少衝 至陰 復溜 中衝 中渚 俠谿 曲泉
時辰
鐘點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23-1 1-3 3-5

2.專取俞穴法:「病時間時甚者取之俞」,可說凡是有時間性之疾病,即定時發病,可取發作時間所屬流注經絡之俞穴治療,這個用法屬子午流注納子法的一種。例如子時(夜11-1點)發作之疾病可取膽經俞穴臨泣治療;丑時(夜1-3點)發作之疾病可取肝經俞穴太衝治療;寅時(夜3-5點)發作之疾病可取肺經俞穴太淵治療…等。

3.取五輸穴法:每一時辰流注一經,可以說該一時辰該經之所有穴位皆為開穴。如此則針對疾病可用穴較多亦較能符合病情,取穴即以五輸穴為主,可根據《靈樞經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所說:「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俞,病變於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及《難經六十八難》說:「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臟六腑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這種用法臨床效果極佳。

4、配俞募穴法:在流注時辰除以該流注經之俞穴外,並可配合取與留住經有關之背俞及胸腹募穴並用,例如寅時流注於肺,可取肺經於穴太淵,配用背部肺俞穴並用。

五(總104)、問:子午流注之源流為何?

答:子午流注起源於內經,據「素問、六微旨大論」歧伯曰:「天氣始於甲,地氣始於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生,謹候其時,氣可與期」。又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氣變,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上下相召,升降相困,而變作矣」,又「六節藏象論篇」歧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天有十日,日六竟而週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五日法也」。

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卷一五臟變腧第二》中說:「人有五臟五臟有五變五變有五腧。故五五二十五腧以應五時,」指出辨證取相應五輸穴治療的方法。在《氣息周身五十營四時日分漏刻第九》,論述了「歲有十二月,日有十二辰,……衛氣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於身,昼日行於陽二十五周,夜行於陰亦二十五周,周於五臟……」並說明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病在三陽,必先候氣之加於陽分之時而刺之,病在三陰,必先候氣之加於陰分之時而刺之,僅候其時,並可與期。指出辨証擇時選穴治療的重要性。

靈樞經將衛氣運行置於第七十六篇,甲乙經則置於卷一,突出病在三陽,必先候氣之加於陽分之時而刺之,病在三陰,必先候氣之加於陰分之時而刺之,並增加心臟五穴,共為六十六穴(心經五穴,靈樞經本輸篇並未記載,皇甫謐於甲乙經補入)。六十六穴手不過肘,足不過膝。從此看來子午流注時間針法之法雖未確立,但皇甫謐時已有子午流注時間針法的思想。

子午流注針法的確立最早見於宋元時期,閻明廣的《子午流注針經》書中全面敘述了納甲法開穴方法與原則,是現存最早的子午流注專著。而納子法與補母瀉子的結合關係首見於宋朝丁德用對《難經》第七十二難的注文中,其後明之高武在《針灸聚英》中始規則化而成現今之納子法。

明朝時,徐鳳在閻明廣的《子午流注針經》的基礎上,於《針灸大全》中正式完成了子午流注療法的規律,此法是以每日氣血流注,由子到午,由午到子,手足三陰三陽十二經,氣血流行上下往返一次,需時二刻,而週遍全身為一度,水下百刻氣行五十度,一晝夜為九十六刻有奇,氣行四十八度有餘。子至午為陽,午至子為陰,「病在於三陽,候其氣之在於陽分而刺之,病在於三陰,候其氣之在於陰分而刺之」。徐氏根據這些理論,利用陰陽五行與天干地支的環變組合法,把十二經依表裡關係納入十天干中,並巧妙的把六十六穴按氣行所在,公定在十二時上,正式的完成了子午流注的規律。

此一學說幾百年來,雖然有人議論紛紛,那是由於沒有對此一方法深入研究所致,但也有不少祖先總結了他們豐富的經驗,提供了他們寶貴的心得,這是一種值得研究的針灸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