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總128)、請問董師怎樣活用陰陽五行?

: 穴位有陰陽,辨病選穴亦有陰陽,萬物類象,類象而別陰陽然後取穴,結合五行取穴效果更佳。例如治療五十肩,若是肩臂不能伸,寒主收引,不能伸為寒,為水病也:沉重不能抬舉屬土濕,土主沉重,為濕病也,這是寒濕(土水),為陰病,即可選與土水有關的穴,可選陰陵泉 (土經水穴) (為什麼選脾經穴?因脾主濕主重)。也可選腎關穴,腎關接近陰陵泉為陰陵泉之加強及倒馬針,而且對應於頸肩尤為首選。若為肩不能往後轉,能伸不能收,為陽病,屬木筋之病,這是風濕(木土),可針介於少陽(木)陽明(土)之間的足五金足千金,蓋足千金足五金其名五千金亦主沉重也。或針陽陵泉亦甚效,蓋陽陵泉為木經土穴也。而且陽陵泉主筋,《內經九針十二原篇》亦說:「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也是有效的原因。

又五十肩瀉尺澤亦甚效,亦具有象數五行之理。能曲不能伸之病瀉尺澤甚效(貼筋取穴名曲陵更效),我們可以說:一、貼筋以筋治筋(貼筋即董氏奇穴曲陵穴),也可說瀉尺澤即瀉金(尺澤為金之水穴,為子穴,所謂瀉則瀉其子),使金不剋木,木得鬆弛,則肩能抬舉。其實從類象來解,病機十九條說:「諸寒收引」,收引為寒象為陰有餘,此處為陰(肺)經之凹下穴位,陰性甚強,又尺澤五行為水屬陰,瀉尺澤就是瀉陰,陰去寒解則不收引,而五十肩可除。

又如董老师治疗眼红及青光眼取駟馬穴,可以說就是五行之活用。眼白屬金,眼紅是火剋金,補金則木弱,木弱不得生火,則火不能剋金矣。或說駟馬在胃經土經上,土為火之子,針此可瀉火,而火亦不剋金。至於青光眼多為肝風盛,補金以剋木,或說駟馬在土經上,針之可疏土瀉木。

董氏奇穴的核心思想是陰陽五行,董氏奇穴的五行,生剋制化只是其次,重要的是五行的通透與流轉。有些穴以躺著針較佳,也有些穴則是坐著或站著針較佳,這與陰陽氣血的升降開合、閉藏通利有關。

七(總127)、怎樣學好五行在董氏奇穴針灸的應用?

: 學好陰陽五行不只是在董是奇穴中很重要,在十四經中一樣重要,陰陽五行是整個中醫及十四經穴的中心,也是董奇穴應用的中心。所謂「不知臟腑經絡,開口動手便錯」,同樣「不知陰陽五行」也可能「開口動手便錯」。

陰陽五行應用在診斷之時是一門訊息,應用在生理之時是一種系統,應用在治療時他是一門控制學。扎針的最高境界是萬物類象,萬物歸象,天人相應,天人合一,也就是時空象數。選穴要講辨證,從部位(經絡、體位、節段…)及病機來選穴。每個病都可從時空來解,也可從象數來解,陰陽五行一定要玩透。

一般人研究五行僅止於生剋乘復,但五行之間的化合、交應、交濟、通透、流轉、流注更重要,在針灸的應用也更多更靈活,而更重要的是五行氣與質的應用,包含上下、升降、內聚、外散、往復等。

打開董氏奇穴針灸學,可以發現五行幾乎無所不在。其次以臟象命名的穴位也多與五行有關,五輸穴有其時間對應,也有空間對應,活用五輸穴的時空用法及取象用法,可以把五輸穴用的很靈活,也能因此把奇穴用的很靈活。

即以天皇穴屬性為土經水穴,主治土水之病,從土水之五行臟象為基點,這個穴能夠雙向調節而:升脾陽滋腎陰;益脾氣滋腎陰,益脾攝(固攝)滋腎藏(收藏),補脾土納腎氣;溫脾陽暖腎命…;就能治許多病。前提就是要對脾腎的臟象病機有充分的理解。理論搞通了,就能擴大應用。當然同樣是土水兩性,土經水穴與水經土穴還是有差異,這又牽涉到對經絡及臟象的深層認識。此外應用時,因天皇位置與陰陵泉同,要把陰陵泉之作用也考慮進去,則天皇穴就能治許多病,發揮出許多書上沒有的治症。

學習陰陽五行不能只拘限於現行的中醫學概論中的陰陽五行,涉獵面要廣,包括中醫哲學中的陰陽五行都應研究,甚至八字中的陰陽五行都可研究,觸類旁通對深入研究陰陽五行是有很大幫助的。

五(總125)、所謂久病入絡,血絡一定是很深的嗎?

:當然不是這樣,刺血除了急症刺井穴外,一般以刺絡穴及合穴為多。先看看合穴。

合穴常用來刺血,合穴善於治療腑病,《靈樞經邪氣臟腑病形》篇曾說:「滎俞治外經,合治內府。」這條是說滎穴、俞穴適於治療各經所過的體表和所屬經脈病變,說合穴適於治療體內各自所屬六腑的疾病。其實也包括了臟病。這條所指出的取穴原則,對臨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所謂久病入腑,又所謂久病多瘀,《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篇》中「歧伯曰: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於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在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於合」「經滿而血者」取之於合,是說經絡有瘀血皆可在本經之合穴刺針刺血,如委中、尺澤、曲澤、足三里等合穴都是刺血常用穴位,常用來治療本經有瘀血的病變。印證了合穴能治療淤病(經滿而血者),照常理而言,久病入腑,合穴能治療腑病,那麼是否血脈較深,果真如此如何刺血。但依經驗,若有相應疾病時這些部位的血管皆會明顯上浮,並不難於刺血。

再來看看絡穴,十二經的絡脈均從四肢肘膝以下的本經絡穴分出,多淺走體表。經穴在俞穴及合穴之間,絡穴也在這個範圍內,五個絡穴緊臨經穴之前,七個絡穴緊臨經穴之後,經穴主治之病以慢性居多,絡穴或緊臨經穴之前,或緊臨經穴之後,因此也善治久病,董氏奇穴在經穴與合穴範圍內之穴位甚多,如手上之三門穴、三其穴、四火穴、三士穴、二金穴;小腿之四花中、四花外,三重穴,下三皇等,除刺血外亦以久留針為主。

再來看看絡脈的深淺,靈樞經經脈篇說:「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又說:何以知經脈之與絡脈異也?黃帝曰:「經脈者,常不可見也,其虛實也,以氣口知之。脈之見者,皆絡脈也。」從這裡來看,絡脈浮而常見,經脈不可見,應該絡脈是比較淺的。絡脈雖然分部於體表,但也有深入內臟的,例如十二絡脈之循行:手少陰(心)之別,…循經入於心中…。手心主之別,…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手少陽(三焦)之別,…注胸中,合心主。足太陰(脾)之別,…其別者,入絡腸胃。足少陰(腎)之別,其別者,並經上走於心包,…。

在《靈樞百病始生篇》中還把絡脈分為陽絡、陰絡及腸胃之絡。它說:「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提出了陽絡、陰絡及腸胃之絡。

外邪侵襲機體多由淺入深,先絡脈而後經脈。《素問.皮部論》說:「邪客於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絡脈,絡脈滿則注於經脈,經脈滿則入舍於腑臟也。」從這裡看,絡脈似乎亦比經脈還淺,因此未必久病方入脈。至於一般所說的久病入絡並不只是代表深淺,而是指病久則由氣分入於血分。或說久病易瘀。

《靈樞.經脈》又說:「經脈為裡,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由此而將絡脈與經脈區別開來,凡於深部直行為主幹則為經脈,凡於淺部橫行之分支則為絡脈。每條絡脈本身又分出許多難以數計的小絡脈稱作「孫絡」,「孫」為植物再生之義,如孫竹、稻孫等,顧名思義孫絡由大絡派生之義可知,其中浮行於皮膚表面可以見到的血絡,不論大小皆稱絡脈。因此,《靈樞.經脈》有所謂「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之說。《素問.皮部論》也說:「凡十二經絡脈者,皮之部也。」六經皮部皆有「視其部中有浮絡者」的記述。浮絡、孫絡都屬於絡脈的範疇,為主絡之大小分支,也都可視其狀況刺血。

刺絡最主要的還是刺較大的絡脈,一般即是指刺浮於淺表,尤其是絡穴及經穴合穴附近的絡脈,絡脈雖然說「浮而常見」,但依經驗在一條血脈中特別凹下的地方刺血,往往反而出血較多較順,這就蘊含著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的意義。